列车在铁轨上风驰电掣,车身有节奏地震颤,窗外景色如幻影般飞掠而过。
林真逸起身,打算去接一杯热水,舒缓一下旅途的疲惫。
他出了卧铺车厢,就在他转身的瞬间,“砰”的一声闷响,与一位脚步匆匆的年轻人撞了个满怀。
年轻人手中的书本“哗啦”散落一地,脸上瞬间闪过惊慌与窘迫,忙不迭说道:“实在不好意思,我太着急了!”边说着,他便慌慌张张地蹲下身子去捡书。
林真逸也迅速蹲下帮忙,语气温和:“是我没注意,也有责任。这出门在外,难免着急。”
两人一边捡书,林真逸一边留意到年轻人眉头紧皱,额头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忍不住关切问道:“小伙子,你这么着急,是有什么急事吗?”
年轻人苦笑着说:“我赶着去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路上耽搁了时间,怕赶不上开场。”
林真逸微微点头,将捡到的书递给他,“别太着急,列车速度快,应该能赶上。”
捡起最后一本书时,林真逸的目光被书名牢牢吸引——《心灵的修行与人生哲学》。
他的眼中闪过一抹惊喜,不禁问道:“这本书看起来很有意思,你能给我讲讲吗?”
年轻人名叫苏明,是一名哲学系的学生。
听到林真逸的询问,原本焦急的脸上瞬间亮了起来,兴致勃勃地说:“这可是我最近爱不释手的书!它深入探讨了如何探寻内心、追求精神成长,从古老哲学思想到现代心理学研究,剖析得特别透彻。”
苏明翻开书,指着其中一段文字说道:“您看这部分,提到通过自我对话,能挖掘出潜意识里的渴望和恐惧。”
林真逸接过书,饶有兴致地扫了一眼,接着递还给苏明,好奇问道:“那你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苏明思索片刻,认真回答:“我开始懂得审视自己的生活,不再盲目跟从外界的节奏,尝试倾听内心的声音。”
林真逸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仿佛在苏然的话语中找到了共鸣。
林真逸就近在餐车买了两瓶矿泉水,两人回到卧辅,面对面坐下。
林真逸是修行者,而苏明很喜欢哲理,这一下话题如同决堤的洪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
苏明眉飞色舞地分享着书中观点:“书里说,冥想是连接内心的桥梁,能让我们在喧嚣中找到一片宁静天地。”
林真逸微微颔首,眼神中透着赞同:“我觉得书中说的通过冥想与自我对话来寻找内心的平静,这一点和我的心性修行方式不谋而合。”
他轻轻闭上双眼,微微仰头,回忆道:“我在山林隐居时,每天都会花时间冥想,在静谧中感受思绪的流淌,让内心回归安宁。”
苏明不住点头,接着说道:“没错,而且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选择都是对内心的一次考验。”
“比如今天早上,我本可以选择轻松的路线去车站,但为了多复习些资料,我选择了更复杂的换乘。”
“这看似简单的决定,背后其实反映了我对知识的渴望。”
他们的对话像一块磁石,吸引了卧辅其他乘客的注意。
坐在旁边的中年男子原本在看报纸,此刻也放下报纸,饶有兴致地听着,不时露出赞同的表情。
对面的年轻女孩则托着下巴,陷入沉思。
随着交谈的深入,林真逸的目光变得悠远,缓缓向苏明讲述起自己从商业打拼到回归山林修行的历程。
“那时候,我在企业摸爬滚打,每天都被各种会议、项目包围,看似风光无限,内心却无比空虚。”林真逸微微皱眉,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忙碌而迷茫的时光。
“直到有一次,我去农村山区考察项目,在那里邂逅了一片宁静的山林,那一刻,我听到了内心深处的呼唤。”
苏明听得入神,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林真逸,眼中满是敬佩:“您的经历太传奇了,从繁华的都市到宁静的山林,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林真逸微笑着,笑容中带着一丝释然:“这其实都是我追随内心的选择,每一段经历都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商业世界里,我学会了坚韧和谋略。”
“在山林中,我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对生命的敬畏。”
苏明不禁感叹:“这种转变太令人钦佩了。我一直被困在理论知识里,您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实践与感悟的魅力。”
苏明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分享了自己在哲学研究中的感悟:“我认为心性修行不仅仅是个人的精神探索,还应该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我们不能只关注内心的宁静,还需要用所学去帮助他人,改变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
他微微皱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您看现在社会上的焦虑、冷漠现象,我觉得哲学和修行的理念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林真逸对此表示认同,眼神中透着赞许:“你说得很对,我在山林中也时常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修行感悟传递出去,让更多人受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