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曹操那道《崇学纳贤诏》的圣旨一经发布,就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那些久负盛名的大儒们,像是被触动了心底最敏感的神经,再也无法安坐于书斋之中。
郑玄、荀爽、赵岐、蔡邕、管宁等一众耆宿,不顾年事已高、身体孱弱,皆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许昌的路途。
哪怕脚步蹒跚,哪怕路途艰辛,他们的眼神中也满是坚定。
甚至那些实在难以亲自成行的,也急不可耐地催促着自己的得意门生,务必赶赴许昌,不容有丝毫耽搁。
他们深知,曹操此举关乎着儒家学术的传承与兴衰。
一旦错失这个时机,待曹操的大汉书院停止招募,那时候怕是哭都找不到地方哭。
而其他诸子百家呢?
更是群情激昂。
压抑了整整四个世纪之久,他们在黑暗中苦苦等待了太久太久。
此刻,他们仿佛看到了曙光破晓,纷纷欢呼雀跃。
“苍天啊,大地啊,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被压制了四百年,是时候重振门庭了!”
一时间,但凡传承未曾断绝,只要还有人坚守着学派的火种,便毫不犹豫地即刻派遣门下弟子,如潮水般涌向许昌。
这一行人,承载着他们先辈们的遗志,肩负着学派复兴的希望。
他们渴望在这个新时代,重新找回曾经的荣耀,再现百家争鸣的辉煌。
再说陈群、杨修、祢衡、王粲这些世家子弟的代表,起初接到说服世家的任务时,还满心以为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
所以,这些家伙们故意在许都拖拖拉拉,不愿启程。
可谁能料到,曹操的第二道圣旨刚一传出,他们各自背后的家族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急忙忙联系到他们。
那些家族的叔父辈们,往日里的矜持和淡定荡然无存。
一个个言辞中满是焦急与渴望,只询问他们能否走走曹操的后门,看能不能在大汉书院谋得一个教习先生的职位。
他们言之凿凿,这是一个关乎家族兴衰的关键所在,不容有一丝马虎。
陈群等人乐了,这是好事啊,那还不得赶紧抱稳曹操的大腿。
以后曹操说啥,咱干啥。
……
辽东之地。
柳城县城郊三十里的连绵山峦之间,有一座山寨高耸而立。
山寨的聚义堂内,太史慈威风凛凛地坐在虎皮交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