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园边有座古桥,是小城着名的“好人桥”,桥头有一对联: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听完好人桥的典故,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方土地自古以来就出好人,如今又是锦上添花,狠狠将小苇恭维了一通。
小苇淡笑摇头:“这世上根本没有一个好人,坏的程度不同而已。”
同伴们坚决反对,嘻嘻哈哈各种佐证。
小苇说:“所有人都清楚,我并把学费全部上缴,怎么可能算得上好人。”
海涛赶紧纠正:“好人也要活命吧。都核算过了,你最多留了百十块,吃饭住宿,日常开支,哪一样不要钱,留一点点不值一提。”
钱秀文附和:“就是。九牛一毛,不能让好人饿死吧。”
小苇说:“好人的标准是大公无私,可以为保护公家一根小木棍送命,我可做不到。”
石明松说:“那样的好人我们不需要。好人为一点点小事死了,还怎么做好事。”
又是叽叽喳喳一阵激烈的争吵,关于好人的定性问题吵得面红耳赤。
跟着海涛他们进入宣传部大院,赫然看到了银梅和春晓,正挥动木质刀剑带着一群年轻人唱跳,竟然是小苇在镇上设计的动作。
这些,小苇并未在城里展露过,肯定在去镇上的人里出了叛徒。深深将去镇上的几个扫了一遍,海涛看看小苇,挠了一下头:“是我说的。对不起。”
这个时候,乃至后来相当长时间,都奉行资源共享,根本没有什么产权保护一说,小苇相当理解。
钱秀文不满地冷笑:“砸人饭碗,如同杀人父母。”
石明松圆场:“海涛和银梅藕断丝连很正常,小苇不会计较的。”
小苇一脸怨恨:“不。我没这么大度。”
说完,扭头就走。一群人呼啦啦地跟着,纷纷小声责怪海涛。海涛也不辩解,任由他们发泄不满。
到了饭店,小苇不顾众人的挽留,迅速收拾好行李,绑上自行车,怨气冲天地和石明松一起离开。
出了城,石明松问:“你不会真的生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