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杆菌病

健康动物(草食动物)胃肠道常见有本菌,患病动物粪便中约有半数以上能分离出本菌。

本病主要经损伤的皮肤和黏膜(口腔)而感染,初生动物有时经脐带感染,人多经外伤感染。

本病多发生于低洼潮湿地区,常发于炎热多雨季节,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

其他因素,如生齿、吸血昆虫叮咬、饲喂硬锐草料、矿物质特别是钙、磷缺乏、维生素不足、营养不良、长途运输等,也可促进本病的发生与发展。

其中,公鹿发病率要高于母鹿,因其在配种期间顶斗易造成蹄部外伤,被坏死杆菌感染而发病。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1~2周,一般1~3d,因受害部位不同而有以下几种病型。

1.腐蹄病

多见于成年牛、羊,有时也见于鹿。病初跛行,蹄部肿胀或溃疡,流出恶臭的脓汁。严重者可出现蹄壳脱落,重症者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厌食,进而发生脓毒败血症而死亡。

2.坏死性口炎

又称“白喉”,多见于犊牛、羔羊或仔猪,有时亦见于仔兔或雏鸡。

病初厌食、发热、流涎、有鼻液、气喘。在舌、齿龈、上腭、颊、喉头等处黏膜上附有伪膜,呈粗糙、污秽的灰褐色或灰白色。剥脱伪膜,可见其下露出不规则的溃疡面,易出血。发生在咽喉者,有颌下水肿,呼吸困难,不能吞咽,病变蔓延至肺部或转移他处,或坏死物被吸入肺内,常导致患病动物死亡。病程4~5 d,也有延至2~3周者。

3.坏死性皮炎

多见于仔猪和架子猪,其他家畜也有发生。

其特征为体表皮肤及皮下发生坏死和溃烂,多发生于体侧、头和四肢。初为突起的小丘疹,局部发痒,形成盖有干痂的结节,触之硬固、肿胀,进而痂下组织迅速坏死,看上去外部病灶虽小,但皮下已形成很大的囊状坏死灶,灶内组织腐烂,积有大量灰黄色或灰棕色恶臭的液体,最后皮肤也发生溃烂,可达10多处。少数病例,其病理变化深达肌肉乃至波及骨骼,也有病猪发生耳及尾的干性坏死,最后脱落。个别病猪全身或大块皮肤干性坏死,如盔甲般覆盖体表,最后从其边缘逐渐脱落。病猪经适当治疗,多能治愈,但当内脏出现转移性坏死灶或继发感染时,全身症状明显,发热、少食或停食,常由于高度衰竭而死亡。雌性动物可发生乳头和乳房皮肤坏死,甚至乳腺坏死。

4.坏死性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