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主要见于人和牛,并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伪牛痘病毒与牛痘病毒和痘苗病毒没有交叉免疫性,但在血清学上很难与同属的传染性脓疱病毒及牛丘疹性口炎病毒相区别。
牛是本病的自然宿主,主要通过挤乳工人的手或挤乳机而传播,传播迅速,泌乳母牛的发病率可高达80%。
干奶牛、处女牛和公牛一般不发生本病。
人的感染与职业有关,常见于挤奶工人。
伪牛痘病潜伏期约5d,病理变化与牛痘相似,但极少形成脐形痘疹。
病初为丘疹,随后变为樱红色水疱,于2~3d内结痂,并于2~3周内愈合。
每个乳头通常有2~10个痘疹,丘疹有时不发展为水疱,而直接形成痂皮。
病牛常无全身症状。
人感染后通常在手指或其他部位出现樱红色丘疹,随后增大而形成坚实有弹性的紫红色疹块,直径约2cm,有刺痒感,但不化脓,也无全身反应,经4~6周逐渐消退且无疤痕。
依据泌乳母牛乳房和乳头上的特殊病理变化,结合流行情况,可做出初步诊断,但不易与牛痘区别。
伪牛痘病毒的形态特征与牛痘病毒不同,病原学诊断较为容易。
此外,伪牛痘病毒可在牛、羊睾丸原代细胞分离培养,并引起细胞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