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痘病 (一)绵羊痘病

(一)绵羊痘病

绵羊痘病(variola ovina;sheep pox)是动物痘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山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的绵羊痘病毒(Sheeppor virus,SPV)感染引起,以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痘疹为特征,发病时可见到典型的斑疹、丘疹、水疱、脓疱和结痂等病理过程。

【流行病学】

绵羊痘病发生于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亚洲和北非;美洲和澳大利亚未发现;英国、荷兰等已消灭;欧洲东南部地区尚有地方性流行。

绵羊痘病多发生于冬末春初、气候严寒季节,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感染,饲养管理人员、护理用具、皮毛、饲料、垫草和体外寄生昆虫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绵羊均具有易感性,以细毛羊最为易感,羔羊比成年羊易感,病死率亦高。

【致病机制】

绵羊痘病毒对绵羊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具有较高亲和力,病毒侵入机体后,先在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增殖,再进入血液(病毒血症),扩散全身,在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内增殖,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从而引发特征性的痘疹。

【临床症状】

绵羊痘潜伏期平均为4~8d,病羊体温高达41~42℃,呼吸和脉搏急促,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结膜潮红,常见浆液、黏液或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

痘疹于发病1~4d后开始出现,多见于无毛或少毛皮肤,如眼睑、唇、鼻、乳房、外生殖器、四肢和尾内侧。

痘疹初期为红斑,1~2d后形成丘疹,突出皮肤表面,随后丘疹逐渐扩大,呈灰白色或淡红色半球状隆起。

丘疹2~3d后形成水疱,疱液起初像淋巴液后为脓性,如果无继发感染则在几天内干燥成棕色痴块,痴块脱落后遗留红斑,颜色逐渐变淡形成疤痕。

病羊常死于继发感染。

非典型病例不呈现上述典型临床症状或经过,仅出现体温升高、呼吸道和眼结膜的卡他性炎症,不出现或仅出现少量痘疹,或痘疹出现硬结状,在几天内干燥脱落,不形成水疱和脓疱,此为良性经过,即所谓的顿挫型绵羊痘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也有严重病例痘疹出血形成黑色痘疹,或继发细菌感染导致痘疹化脓、坏形成较深的恶臭味溃疡,病死率达20%~50%。

【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