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蒋鼎文匆忙收拾行囊,带领着亲信随从,趁着夜色掩护,悄悄地离开了西安。
他们没有留恋这座古老的城市,也没有考虑城中百姓的安危,只想着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
就这样,蒋鼎文抛弃了他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背离了人民的期望与信任,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
接替他陕西省政府主席的新人选是西安人孙蔚如。
他向陕西乡党盟誓:“余将以血肉之躯报效国家,舍身家性命以拒日寇,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但闻黄河水长啸,不求马革裹尸还!”
同时,孙蔚如主动向蒋介石请战,并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
1938年7月,一支由3万多名陕西子弟组成的队伍歃血为盟、裂袍为旗、兵出潼关!
他们冒着决死之心,开进了黄河北岸的山西中条山抗击日军。
当时的日军想要进入陕西关中,就必须先要渡过黄河。
要渡过黄河,就必须要占领黄河的三大渡口蒲津渡、风陵渡和茅津渡。
要占领这三大渡口,就必须先占领黄河岸边的中条山。
因此,中条山之于陕西,之于整个西北地区,乃至更远的西南地带和当时的陪都重庆而言,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与价值。
一旦日军成功占据陕西关中这一要冲之地,他们便可向西挺进,轻而易举地攻陷甘肃、宁夏等地,甚至可能一路长驱直入,将新疆也纳入囊中;
若选择朝南进军,则能顺势侵入四川盆地,并进一步向战时陪都重庆发起攻击;
而若是朝北进发,则会对抗日中流砥柱---革命圣地延安构成严重威胁......
鉴于此种形势,无论付出何种代价,都必须坚守住中条山这块战略要地!
1938年7月,38军扩编为31集团军,孙蔚如任集团军长官,下辖38军军长赵寿山和96军军长李兴中部。并保留了17师和177师番号,师长分别由耿子介、陈硕儒担任。
随后,一支英勇的军队如汹涌澎湃的洪流一般,趁着夜色渡过了黄河。
这支军队有三万之众,他们都是来自陕西的好汉,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陕西愣娃!”
那么,为何这些人会被赋予这样一个特别的称号呢?
原来,“愣娃”这个词在北方有着特殊的含义---它代表着忠诚、朴实、勇敢和坚定不移的品质。
这些“陕西愣娃”们,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拥有着无比坚韧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他们认死理,一旦认定了目标,便会义无反顾地向前冲去。
他们不计后果,毫不畏惧困难与危险,只为了心中那份对正义和真理的执着追求!
这种“愣”劲,让他们成为了战场上最为英勇无畏的战士。
当这支“陕西愣娃”组成的队伍开进黄河北岸的中条山时,他们的身影如同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
他们将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守护这片土地,扞卫国家和人民的尊严。
在他们身上,那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忠诚与勇气,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力量。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愣娃”,中华民族才能繁荣昌盛,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山西永济,古称蒲州,是晋西南名城,紧靠南北走向的黄河,与风陵渡成南北直线,是守护风陵渡的前沿要塞。
孙蔚如在率军渡河前,趁着日军刚进入晋西南,还没驻扎稳定,派46旅旅长率部先期过河,占领了永济城,并在城外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随后,孙蔚如又调驻扎在陕西执行防河任务的警备一旅张剑平团进驻永济城,担任守城重任。
8月8日,日军牛岛师团七十七联队所属炮兵、坦克、空军等作战部队约三千余人,越过重重防线,在今山西永济市城西街办西姚温村、原永济县城所在地的蒲州老城一带,和驻守的国军第31军团官兵展开血战。
拂晓时分,日军地面上几十门大炮同时向永济城外的东原阵地开火,空中的飞机疯狂的进行狂轰滥炸。
从中条山下的西姚温到黄河岸边的永乐庄,中国军队20多里的防线上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在东原防线上指挥作战的是陕军名将孔从洲。
为了鼓舞士气,孙蔚如的军团指挥部就设在中条山的最西端、半山腰上的六官村。
黄昏,日军出动装甲部队,天上飞机,地下坦克,向东原阵地扑来。
孔从洲命令102团副团长杨法震带领一个营绕到日军背后,从后面袭击敌人。
杨法震率一营士兵一路冲杀,先后灭了敌人的警戒哨、端了敌人的预备队、炸毁了日军增援的汽车队。
一连数日左冲右突,神出鬼没,搅得日军后方大乱,大大缓解了中国守军主阵地的压力。
8月15日清晨,日军调集1200多人,向杨法震的守防阵地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