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二去,两州的民意与人族气运,居然有舍弃大吴王朝,转而对白莲教青睐有加的意思。
很快,在白莲教精兵与叛徒的里应外合下,许多县城纷纷沦陷,唯有城高墙厚,拥有重兵把守的府郡之地,还掌握在朝廷的控制下。
朝廷对此勃然大怒,抽调中原三州的郡兵,会合佛道儒三家的高手,浩浩荡荡杀向江南平乱。
只从威势看,白莲教起义,有点像清末时期的太平天国,从立意上来说比汉末的黄巾起义更加浩大。
汉末黄巾起义,虽然也是以信众为主,可那些信众并没有得到实际好处。
白莲教则不同,占领一地之后,不但将钱粮分予大众,还会挑选合适的人封为知县。
一县之地,人口破千万,凝聚出的香火,是修士看得见的好处。
有香火为诱饵,很多散修与邪修,纷纷改换门庭加入白莲教,不管这些人是真心还是假意,起码在明面上共尊白莲教主为领袖,声势之大连朝廷都没有想到。
依眼下的形式来看,要是让白莲教打退朝廷的几次围剿,在荆州与交州站稳脚跟,未必不能跟清末的太平天国一样,隔江据守,跟大吴王朝掰掰腕子。
当然了,这里要有个前提,那就是坐镇两界山的人族主力不能南下。
不然,以白莲教的杂兵水平,对上能征善战的北地边军,不亚于拿鸡蛋去碰石头。
九月底,白莲教席卷两州,攻势如火,有跨越长江向北而去的意思。
同时,朝廷派来的领兵大将,前任兵部尚书于洛口中伏,三战两负,退守长江大营。
这三战,朝廷折损兵马五十万,白莲教折损兵马三十万,看似是一场大败。
事实上,有识之士却不惊反喜,因为朝廷败的起,朝廷用的是郡兵,一抓一大把,根本不是主力部队。
相反,白莲教折损的三十万人中,大多数是带头冲锋的精英信徒。
这些人,早在十年之前,北方大旱时便被白莲教收拢,时至今日才化为劲旅,可以看成低配版的道兵。
杂兵死多少朝廷都不在乎,眼下是灾荒年限,有的是人想要当兵吃饷。
精锐之师就没那么容易了,白莲教仓促起义之后,再也没有时间来训练精兵,握在各个经主手上的精锐兵马用一点少一点。
同样,初期占过便宜之后,眼见大吴王朝要一心围剿,一些浑水摸鱼的散修开始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