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贾兰好用功

话说那贾环自从开悟了以后,多多用力于武举的要求,于那武功上拜了少将军冯紫英,于那文制上就一起拜了文进士出身的贾雨村。

不久,就有了些大进益。

和宝玉、贾环比起来,贾兰则完全不同。兰哥儿于那诗词上未必用功,也不想做了什么才子,才子不过是个虚名,于那仕途经济,不单无益,反而有害。

这一听,自然是贾雨村的观点,

读书人最忌讳的是什么?

恃才傲物!

自以为会写两句诗,就把那天下人看小了去。比如那大小李杜,都是一般如此的。

元白活得少明白些,

就没有太吃大亏。

刘柳到底误了一生,等明白了,一个死了,一个老了。都作为有限。

也正如此,才有了那些旷世经典出来。如果让他们也做了那官僚模样的人物,谨小慎微,连放个屁都要请示,哪里还敢写什么诗文辞赋,还有时间敢游山玩水,到处扯淡!

贾兰在宝二叔身上,看到了那个白居易的影子,可惜贾家条件太好了。都不用宝玉去出面斡旋什么。

白居易可不一样了,

再混账下去,

饭都没得吃了。

宝玉这样的,也就难有作为!

可他压根就没想过,

要什么作为!?

可贾兰从小就失去了父亲贾珠,他很清楚自己的命运,必须靠自己去出人头地,否则永远没有地位和机会。

他要出人头地,

振兴二老爷贾政家,

长房长孙的家门!

贾兰的父亲贾珠,是原着中已故人物,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嫡长子,是红楼男主贾宝玉与贵妃贾元春的胞兄,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便娶了曾任国子监祭酒的李守中之女李纨为妻。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珠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曹雪芹借着冷眼旁观的冷子兴,简单介绍了贾珠之死的原因: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

李纨的父亲叫李守中,做过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当时的最高学府,而祭酒是最高学官。这是李纨的幼年生活环境,书香门第。不是一般人家可比!

由于贾珠早死,年纪轻轻的李纨就成了寡妇。所谓再休提绣帐鸳衾,只留下镜里恩情。李纨也从此减了那要强心,一味陪了兰哥儿读书写字,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这样的母亲很多,很伟大。

亚圣孟子的母亲!!!

所以石头记的作者就说,这李纨一心一意,“惟知侍养亲子”。人们说她“心如古井”。

正是因为李纨的这种表现,让贾府家长们完全放心,所以李纨被允许搬进了只有姑娘们才有资格居住的大观园。她进来,是为了监督姑娘们的,不要胡作非为才好,她进来,也是引导姑娘们的!

李纨是那时的已嫁女子的楷模!

在大观园中,李纨住的地方叫稻香村:“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里面数楹茅屋。

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这处“竹篱茅舍”,与大观园其它庭院迥然有别。预示了主人的低调安然!

贾政对大观园中有这样一处地方,非常欣赏,假惺惺地说:“此处有些道理”,“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

一起陪同游园的贾宝玉却觉得,“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贾政与贾宝玉的不同看法,好像是艺术趣味不同,实际上是世界观不同。贾政的“归农之意”,完全是虚情假意,自命清高。

而贾宝玉的话,大有弦外之音。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解读:人有食、色本性,不应该强制打压,勉强为之。

这就流露出贾宝玉对大嫂李纨深深的同情之心。

贾珠说乃是病逝了,但因何病逝,石头记的作者还是没有说清楚。而根据红楼中的一些细节,其实也可以给出一个大概的猜测,当然这也是些假语村言,当不得真的话:

有人就说,贾珠貌似是因学业重压导致生病,进而病逝。还就悉数了一下原着中的证据:

贾珠病逝的前车之鉴,必然会影响到贾家人对贾宝玉的态度。跟哥哥贾珠相比,贾宝玉堪称是个富贵闲人,每日无所不做,就只厮混在女儿堆中,更奇怪的是贾母、贾政、王夫人竟不敢狠管,这个现象本身就令人生疑。

纵然贾母宠溺贾宝玉,贾政、王夫人为了儿子的前途,也不可能会放松教育。即便贾政、王夫人抓儿子的功课,亦是为宝玉好,贾母不可能会过度干涉。可我们看到,贾宝玉几乎不上学堂,唯一上了几天学堂,还是为了能和好友秦钟在一起厮混,心压根没放在学习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贾政、王夫人看似关注贾宝玉的学习,实则处处放松,并没有真的狠抓贾宝玉的学习,贾宝玉后来搬进大观园后,生活作风就更为潇洒了,每天只跟各个姊妹以及小丫环们玩闹,用书中的原话来说就是:宝玉过得十分闲消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