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一位小姐掩口笑道:“我听说,卫家公子对蔡姑娘可是青眼有加呢!”
蔡琰被问得脸颊微红,只能含糊应对,将话题引到纸张上来。她心里明白,这些关注背后,既有真心赞赏,也不乏攀附“新贵”或者打探虚实的心思。
这“纸贵”之风,甚至吹到了市井之间。茶楼酒肆里,说书先生都开始编派“蔡才女巧造御用纸,赵子龙勇斗恶太监”的故事,讲得唾沫横飞,引得满堂喝彩。连小孩子玩游戏,都争着要当“造好纸的蔡姐姐”和“打坏人的赵大哥”。
“云琰纸”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它成了一种现象,一个符号,代表着品质、风雅,甚至带着一点“皇气”和传奇色彩。
当然,树大招风,名高引谤。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在暗地里流传。
“哼,一个女子,抛头露面,成何体统!”
“不过是走了狗屎运,巴结上了宫里罢了。”
“听说那造纸的方子,来路不正,是偷了别人的……”
这些流言蜚语,自然也传到了赵云和蔡琰的耳朵里。
“他娘的!谁在背后嚼舌根?让老子知道,非撕了他的嘴不可!”赵云气得直拍桌子。他现在可是把纸坊和蔡琰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