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忠王李秀成:两破清营意气扬,忠骨含泪千秋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破江南大营后,洪秀全采纳了洪仁玕、李秀成进军苏、常、上海的意见,派李秀成率主力东征。李秀成领军一路势如破竹,几天内连克丹阳、常州、无锡。1860年6月2日,太平军攻克苏州,随后又在一个月内连克嘉兴、昆山、太仓州、嘉定、青浦、松江等地,大军直逼上海。

李秀成率领太平军进逼上海,引起了外国列强的恐慌。此时的上海,已经成为了外国列强在中国的重要利益据点,他们不愿意看到太平军占领上海。于是,英法等国以维护商业为名,宣布保卫上海,并与清朝官员吴煦和巨贾杨坊等买办官僚勾结,雇佣美国流氓华尔出面组织“洋枪队”,公然与太平军为敌。

面对外国列强的干涉,李秀成一开始对他们还抱有幻想,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他停止进攻上海,与英、法领事谈判,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然而,他的幻想很快就破灭了,英法等国根本无意支持太平天国,他们只想维护自己的利益。

1860年8月,李秀成在得知外国列强的真实意图后,亲率太平军进攻上海。太平军英勇攻城,在扫清城外清军之后,一度突进城区,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然而,由于英国战舰向太平军营地开炮,加上遇到暴风雨,且内应又被清军破获,太平军第一次进攻上海以失败告终。

但李秀成并没有放弃,1862年,他再次对上海发起进攻。这一次,他兵分五路,向上海进军,迅速占领了上海外围的青浦、奉贤、南汇、川沙、宝山、吴松等地,基本上完成了对上海的包围。

然而,外国侵略者对李秀成的警告置之不理,他们出动了驻沪的全部陆军参与防守上海,并与华尔率领的洋枪队联合起来,对太平军发起了疯狂的反扑。在外国侵略军和清军的联合打击下,太平军一度连战连败。

但李秀成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亲自率领精锐万余人赶到太仓前线,发起反攻。1862年5月17日,太平军大败敌军,击毙清军将领李庆琛和法国海军司令卜罗德。26日,太平军重新占领嘉定。之后,太平军又与洋枪队和英军激战于青浦,至6月9日攻克青浦,俘虏洋枪队副统领法尔斯德,华尔逃回松江。

太平军再次进抵上海郊区的徐家汇、虹桥、法华镇等地,但由于战略战术比较陈旧,仍采取坚固围城的方法来围困上海,而外国侵略军凭借先进的炮火和武器,对太平军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最终,李秀成不得不再次放弃进攻上海,引军退回苏州。

1862年,湘军在曾国藩的率领下,进逼天京。洪秀全见天京形势危急,严令李秀成回援。李秀成无奈之下,只得放弃对上海的进攻,率领大军回救天京。

回到天京后,李秀成与湘军展开了激烈的会战。双方在天京城下激战四十余日,互有胜负。然而,由于太平军长期征战,兵力疲惫,且缺乏粮草和弹药的补给,逐渐陷入了劣势。

面对这种情况,李秀成向洪秀全建议“让城别走”,放弃天京,转移到江西、湖北等地,与扶王陈得才部汇合,保存实力,再图发展。然而,洪秀全却拒绝了李秀成的建议,他固执地认为,天京是太平天国的都城,是“上帝”赐予的圣地,不能轻易放弃。

李秀成无奈,只得留城固守。他组织太平军将士加强城防,与湘军展开了艰苦的持久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京的局势越来越危急,城内粮草断绝,百姓饿殍遍野,太平军将士也士气低落。

1864年7月19日,湘军终于攻破了天京。李秀成在城破之时,保护着幼天王洪天贵福突围。在混乱中,李秀成与幼天王失散,最终不幸被俘。

李秀成被俘后,被押送到曾国藩的大营。曾国藩对李秀成十分重视,他亲自审讯李秀成,并要求他写下供词。李秀成在狱中写下了数万言的《李秀成自述》,详细叙述了太平天国的历史、自己的生平经历以及对太平天国失败的反思。

在《李秀成自述》中,李秀成一方面表达了对太平天国事业的忠诚,另一方面也对曾国藩、曾国荃兄弟进行了一些吹捧,并提出了“收齐章程”,为敌出策招降太平军。这一行为引起了后世史学家的广泛争议,有人认为李秀成是为了保护太平天国的余部,不得已而为之;也有人认为李秀成晚节不保,背叛了太平天国。

1864年8月7日,曾国藩在没有请示清廷的情况下,擅自将李秀成杀害,一代名将李秀成,就这样含冤而死,年仅41岁。

他从一个贫苦农民成长为太平天国的忠王,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为太平天国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最终却未能挽救太平天国的命运,在天京陷落之后,他被清军俘虏,最终惨遭杀害。他的死,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彻底失败,也让人们对这位英雄人物的命运感到无比惋惜。

参考《太平天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