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年1月,李秀成联合陈玉成,率领太平军主动出击,先后攻占无为、巢县,直逼桐城。2月,太平军在桐城大败清军提督秦定三,连克桐城、舒城、六安州。随后,在捻军的协助下,李秀成继续北进,占领霍邱县,成功稳住了太平军在淮南的根据地。
然而,洪秀全却在此时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对石达开的出走心有余悸,开始大肆任用自己的亲信,排挤异己。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在朝中飞扬跋扈,独揽大权,李秀成等将领受到了严重的打压。
李秀成冒着被罢官的风险,向洪秀全直言进谏,要求他撤换洪仁发、洪仁达,整顿朝纲。然而,洪秀全却被权力蒙蔽了双眼,不仅没有采纳李秀成的建议,反而将他罢官。一时间,太平天国上下人心惶惶,局势更加危急。
好在,朝中还有许多有识之士,他们纷纷为李秀成求情。在众人的努力下,洪秀全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将洪仁发、洪仁达降级削权,并重新起用李秀成,让他留守天京,负责长江以南的防务。
李秀成不计前嫌,再次挑起了挽救太平天国的重担。他与陈玉成紧密合作,共同抵御清军的进攻,成为了太平天国后期的中流砥柱。
1858年,清军再次集结兵力,对天京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的清军先后攻陷了溧水、句容、瓜州、镇江、浦口等地,直逼天京。
面对清军的步步紧逼,李秀成深知,想要解天京之围,必须先破江北大营。于是,他在8月邀约陈玉成等各路将领至安徽枞阳共商救援天京之计。
在枞阳会议上,李秀成与陈玉成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会后,陈玉成、李世贤、吴如孝等按照计划攻占庐州,而后吴如孝一部留在庐州东北一带活动牵制清军。
9月17日,陈玉成率主力到达乌衣镇,与李秀成会师。此时,德兴阿统帅的江北大营清军有一万五千余人。26日,太平军与清军在乌衣镇遭遇,李秀成和陈玉成指挥若定,带领太平军将士奋勇杀敌,一举歼敌四千余人。次日,又击败由江南来援的清军总兵冯子材部五千余人。
随后,陈玉成攻击德兴阿前军,李秀成攻打后军,前后夹击,清军大败,一万余人被歼灭,副都统乌尔恭额、台斐音保和总兵安勇、副将陈升等被杀,太平军顺利攻占浦口,再破江北大营。
浦口之战的胜利,让天京与江北的联系得以恢复,大大缓解了天京的紧张局势。然而,李秀成和陈玉成还来不及庆祝,又一场危机悄然降临。
此时,湘军李续宾和江宁将军都兴阿乘机进犯安徽。都兴阿进逼安庆,李续宾攻打庐州。安庆是太平天国在长江上游的重要据点,一旦失守,天京将危在旦夕。李秀成和陈玉成深知安庆的重要性,他们火速带兵救援。
11月15日,李续宾企图乘太平军立足未稳,派兵偷袭陈玉成军。陈玉成将计就计,设下埋伏,大败偷袭之敌。李续宾见势不妙,亲自带兵来援,却又遭李秀成率兵夹击。李续宾大败而归,逃回大营后被太平军四面包围。最终,走投无路的李续宾自缢而死。
李秀成和陈玉成乘胜收复舒城、桐城、潜山、太湖,从后包抄进攻安庆的清军。清军腹背受敌,被迫从安庆撤兵,安庆之围得解。这一战,不仅保住了安徽根据地,也保证了天京的安全,为太平天国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安庆之围被解后,太平天国的局势暂时得到了稳定。然而,滁州守将李昭寿、江浦守将薛之元两名重要将领却突然降清,这让太平军的形势急转直下。
由于李昭寿和薛之元都是李秀成的部将,洪秀全对李秀成产生了猜忌,一度不让他的部队过江作战。但李秀成始终坚定地站在太平天国这一边,他不顾洪秀全的猜忌,坚持与清军激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心。
李秀成的忠诚和努力最终得到了洪秀全的认可。为了表彰他的忠心,洪秀全晋封李秀成为忠王,并亲自用红缎书写“万古忠义”四个大字送给他。从此,李秀成成为了天京事变后继洪仁玕、陈玉成第三个被封王的太平军将领。
1860年,清军再次加强了对天京的围困,江南大营的清军同时封锁了天京东、南、西三个方向及江面。为了解救天京,李秀成依照洪仁玕“围魏救赵”之策,率军于3月19日攻占杭州。清廷得知杭州失陷,大惊失色,急令江南大营调兵救援。
李秀成见清军中计,迅速撤出杭州,回军救援天京。太平军集结了十余万大军,兵分五路,在李秀成的指挥下对江南大营发起总攻。天京城内守军也同时出击,内外夹攻,一举将围困天京七八年之久的江南大营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