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狼狈为奸

天玑战纪 加乌乔 1366 字 12天前

虽然和楚云逸想要的答案有些出入,但能够想到这一块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份试卷会出自谁之手呢?苏御还是孙启衡?”楚云逸暗自猜测,直接写了一个“中”字,并且署上了自己的名。

又翻了几张,楚云逸又是眼前一亮。

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于当今治世之要义。”这一栏写道: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若洪钟大吕,醒世之昏聩,于今之治世,其义卓然,时不我待。

民为贵者,国之命脉所系,毋庸置疑。君与社稷,离民则如空中楼阁、水上浮萍,虚幻而危矣。然今之世,民苦甚矣!税赋繁重,若枷锁加身,民不堪其负,饥寒交迫者众,而朝堂肉食者,竟漠然视之。民之衣食住行,本为政事之要,今却遭轻慢。轻徭薄赋,乃分内之事,唯此,民方得生息。今民智已启,非昔日可比,民有目可视、有耳可闻、有口可言,若掩民之耳目、塞民之口,必致大乱。当广开言路,使民能监朝堂,乃至君上,此非细枝末节,乃存亡之要。若君与臣惧民之监督,必心怀叵测,安有国家之宁、君民之和?

社稷次之,社稷者,本为护民之具,今常为害民之器。国家之律法、秩序,应为公正之基,然今弊病百出。守旧法者,不过为权贵谋私,陷民于水火。变法革新,势如燃眉,若因循守旧、畏葸不前,无异抱薪救火。治水尚知疏堵之理,治国焉能不知?社稷之政,非高居者之戏,当有民之参与,若罔顾民意,律法政令皆为废纸,徒令民对社稷绝望。

君为轻,此“轻”者,诫君勿骄矜。君者,荷天下之重责,当为万民谋福。然今之君,其责尽否?君若恃位傲物、以权谋私,乃国之罪人。君当为公仆,为德之表,今朝堂阿谀者众,君若不能明辨、不能纳贤用能,反闭目塞听,为奸佞所蔽,何以导世风?何以服民众?君当受民之监督,若君行有差,民必问责,否则,君位何存?君若不以民为本,必为民弃,为史所唾。

于今之治世,若不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理,若不重百姓监督,国必陷危境。唯以民贵为核,大刀阔斧革社稷之弊,君谨守其责且受监督,方可致国家昌盛,万民安乐,此乃吾等心中大义,望当政者醒,莫至祸临而悔。

“好好好!”楚云逸猛拍大腿。

这是他看了这么多卷子里面第一个提到由百姓监督皇帝的。

楚云逸怀着激动的心情又看向最后一题:

吾窃以为,民智渐开,于国之治,乃利弊交织之大事,如阴阳之两面,不可不察。

先论其益。民智开,如璀璨之星光,照亮国家治理之征途。其一,民可明是非,晓善恶。于政令之行,若为利民之良策,百姓自能理解其义,踊跃从之。如兴学堂、办医馆、筑路桥等善举,民智启则知其为长远之福,必全力相助,政令畅行无阻,国家发展之基益固。其二,民智开可促百业兴。工者能创新技艺,制精巧器物,商者可明经营之道,活经济之脉络,农者亦能学新之农法,增粮食之产。如此,国家财富日增,民生富足,此乃国之盛象。其三,贤才得育。民智启则人才涌,不拘于门第出身,凭才智可为国效力。朝堂之上有贤臣,江湖之远有贤士,可共商国是,匡正治理之失,为国家发展谋长远之策。

然亦有弊。民智渐开之际,若引导不力,亦有乱象。其一,众声嘈杂,易生祸乱。奸佞之徒或趁机以歪理邪说蛊惑人心,或有别有用心者,为一己之私,煽动民意,致民众之心离散,政令之信受损。其二,民意多元,决策之难增。百姓因智开而各有主见,朝廷决策若不能周全权衡,兼顾各方,易致部分民众不满,处理不慎,则生民怨。其三,旧制之冲击。封建之等级、礼教等旧制,或因民智觉醒而受质疑,若变革不当,易引发社会动荡,危及国家安稳。

然吾观之,虽有弊,亦非不可解。朝廷当以积极之态应对,化弊为利。其一,兴教育。立公学,育正识,使民明大义,知荣辱,有辨别是非之能,不为奸佞所惑。其二,开言路。设民意之堂,使百姓之建言有处可陈,朝廷能知民之所需,决策之时可纳各方之见,权衡利弊。其三,善引导。对于旧制之变革,当循序渐进,以民为本,破旧立新,使国家治理之制合于时代,顺于民意。其四,严律法。对于故意扰乱民心、破坏国家稳定者,以律法绳之,维护国家之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