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婆子一看打听不出有用的消息,有些不悦地嘟囔着走开了。
关上门,赵常跃和向莲华都仔细打量着赵予舒:这孩子一向爱哭,也就胆子比别人大点,敢骂人也敢打架,怎么就被杨老师评价成“天才少女”了?
左看右看也没看出个究竟,但既然杨老师考过了,那应该是真的已经掌握小学三年级的知识了。
向莲华率先开口,试探着问赵予舒,“你是怎么想的?要不要去外地学校读少年班?”
赵予舒毫不犹豫的回答:“不用去。我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个你们不用操心。我想帮你们拿下学校开商店的名额,把店开起来,帮家里多赚钱。”
两人都松了口气,虽说父母都盼着孩子好,但也着实不放心她这么小就独自去外地上学。跟去陪读又不现实,家里这么忙,还有两个小的需要照顾。
因为有杨校长的评价,他们知道这孩子非同一般,6岁就如此聪慧,未来必定能考上大学。那会在农村,要是哪家孩子能考上大学,那可是“鲤鱼跳龙(农)门”的大喜事。
想到自己家里也能出个大学生,两人心里都一阵激动,对她也越发重视起来。
想到开店的事,夫妻俩一合计,连夜收拾行李。赵常跃次日一早出门,在集市上买了些玉米糍粑,之后赶去坐火车,打算去隔壁市找当局长的姨父舒卫东。
当年,赵常跃的父母门当户对,连襟也是旗鼓相当的人物。地主家的姐妹花,嫁给了同样出身地主家的大学生。姐姐舒玉善嫁的是政法系官员,妹妹舒玉梅嫁的是管粮食的局长。
虽然赵常跃的父亲早逝,但姨父舒卫东对他却很关照。经常把自己的粮票、布票接济给他。在他心里,这个姨父就如再生父亲一般。
赵常跃心里非常清楚:父亲已经不在了,姨父舒卫东就是家族里现存最有学历、身居高位的人物。自己想做大事,就得跟姨父多请教。
来到舒卫东住处,是小姨舒玉梅接待的他:“常跃,你今天来了。”一见他的脸,又心疼地问:“你这脸上的伤是咋回事?”
赵常跃知道,小姨从小锦衣玉食,没为生活忧过心。结婚几十年了,一直还是天真烂漫的性子,连发型都一直是齐耳短发。不想让她担心,只含糊地答道:
“在田里看水时不小心摔了跤。一点小伤,已经抹过药了,不碍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