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以为,徐子敬做法与山匪害命无异,故钱玲也当被判属无罪。”
此人话音刚落,身后便有不少人出列拱手,皆称,“臣附议。”
徐望州双眼紧闭,自己儿子被人说为与山匪无异,这是他长这么大都没受过的委屈。
小主,
他咬咬牙想搏最后一把,撑着起身,“老臣入朝三十四载,期间兢兢业业,所判之事无一事冤假错案。”
他甚至摘下了自己的官帽,弯腰举在眉间,“今日臣小儿枉死,若陛下依旧听信国师一言而判处杀人者无罪,老臣宁愿辞去官职,永不入朝为官!”
徐望州这句话,便是将陶镜杨放在了对立面。
什么「听信国师一言」,这话的意思表明国师所言不实,更是将她摆在了一个奸臣位置。
先前陛下就说什么,
先帝是横死,新帝要守孝三年才能使先皇英灵安息,
所以陛下至今连一个妃子都没有。
那时有朝臣说陛下不纳妃此举不妥,陛下就反问,
“尔等着急朕现在就纳后妃,是觉得朕连这三年都活不过?”
这话一说,谁也不敢再提此事。
一来二去,大家不敢再找皇帝的麻烦,就扎堆的去挑陶镜杨的错处。
结果这些人,不是因急病而死就是无故失踪。
再者就是被寻了错处贬到地方,慢慢的,变得谁都不敢提此事了。
有些不死心的文臣还想着:
三年就三年,若这三年之后若陛下还不选妃,他们就干脆一头撞死在大殿柱子上。
紧接再大骂几句国将不国,兴许能搏出个史书留名。
不过如今没人敢触国师的霉头,最主要是大部分文官都服她的治国之策。
以至于徐望州此话一出,不仅没人愿意帮他指责国师,甚至还被其他官员出声指责。
首当其冲者,辛其物。
他左看右看,琢磨琢磨就出声,“徐大人休要倚老卖老,这明明就是你小儿子有错在先。”
辛其物话未说完,陛下便也从屏帘里走了出来。
李承泽脚步随意,走到陶镜杨身边后将胳膊往椅背上一搭,眼神淡漠的看着徐望州,“你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