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每周写一篇文言文小短文,模仿古人的行文风格,锻炼自己的文言文写作能力。雯雯如获至宝,每天依言而行。
清晨,校园的角落总能听到她朗朗的读书声;夜晚,她在台灯下认真钻研手册,整理笔记,还兴致勃勃地编写短剧脚本,拉着阿强和小雨一起表演。慢慢地,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文字变得亲切起来,她做题的准确率也越来越高,心中重新燃起对学习的信心之火。
静儿这边,作为学习委员,在班级事务上遇到了难题,收作业时被同学抱怨,组织学习小组讨论也常遇冷场。
但她反思后调整方法,与同学达成默契,解决了问题。可与此同时,英语学习的吃力又让她苦恼不已。课堂上,老师讲的语法、单词,她总是似懂非懂,课后作业更是做得磕磕绊绊,考试成绩也一直在及格线边缘徘徊。
静儿决定主动向英语老师求助,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忐忑地来到英语老师办公室。
她小声地对老师说:“老师,我英语一直跟不上,语法和单词老是记不住,您能帮帮我吗?” 英语老师和蔼地看着她,递给她一本专门整理的语法易错点集,并给出了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
老师建议她每天背诵 20 个新单词,可以利用单词卡片,一面写单词,一面写释义、例句,随时随地拿出来复习;每天早起听 20 分钟英语原声材料,如英语新闻、英语电影片段等,培养语感;晚上做完作业后,花半小时精读一篇英语短文,逐句分析语法结构,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重点难点,把学到的语法和单词运用起来,仿写一篇短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师或英语好的同学请教。
静儿如获至宝,每天早早起床背单词,让爸爸买了一个磁带机随身听,每天固定睡前 起床后听,晚上做完作业就认真钻研语法集,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重点难点,每周还雷打不动地进行短文精读与仿写。渐渐地,课堂上她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了,作业的错误率也大幅降低,英语成绩稳步提升,她脸上又重新绽放出自信的笑容。
释超的语言交流小组也出现了分歧,在筹备方言文化展示活动时,大家对主题各执一词。有的同学主张展示美食,觉得美食最能吸引人;有的同学则坚持展示民俗,认为民俗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具内涵。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释超站在人群中间,左右为难,眉头紧锁。他既想满足每一个同学的奇思妙想,又害怕因自己的决策失误让这个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团队就此离心离德。
会后,同学丙气呼呼地来找释超:“组长,你到底咋想的,这事儿得赶紧定下来,不然来不及准备了。” 释超无奈地叹口气:“我知道,可大家意见都不一样,我也难办啊。”
经过深思熟虑,释超意识到,民主投票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他再次组织小组会议,在黑板上写下同学们提出的各个主题,诚恳地说:“大家别争啦,咱们投票决定吧,每个主题都有它的闪光点,选出最受欢迎的,剩下的咱们以后再安排。” 同学们觉得这个方法公平,纷纷投出自己的一票。最终,“方言与美食的融合” 脱颖而出,既满足了大家对美食的喜爱,又融入了民俗元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筹备过程中,释超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根据大家的特长进行分工。擅长画画的同学负责设计精美的海报,把各地的特色美食与民俗风情通过画笔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笔好的同学撰写生动有趣的文案,详细介绍方言背后的文化故事以及美食的制作工艺、历史渊源;组织能力强的同学负责协调各方资源,联系场地、安排表演人员等。大家各司其职,齐心协力,一场精彩的展示活动顺利开展,小组的凝聚力也更强了。
一个月后,雯雯的班级举办了一场 “家乡文化分享会”。同学们纷纷上台,用普通话介绍自己的家乡,分享美食、风俗和方言。雯雯也分享了北方的冬天,阿强表演了一段湖南花鼓戏,小雨则用川剧唱了一首歌。
分享会结束后,班主任在台上感慨地说:“同学们,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在这里,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希望你们能珍惜这段时光,一起成长。”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雯雯和阿强相视一笑,她们知道,这个新起点,将会是她们人生中最难忘的旅程。
静儿的班级也举办了类似的活动。静儿和小丽成了好朋友,她们互相学习普通话和粤语。静儿还学会了用粤语唱《狮子山下》,小丽也学会了用普通话朗诵《再别康桥》。
班主任在班会上总结道:“同学们,语言是我们交流的桥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心。希望你们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静儿坐在座位上,心中充满了温暖。她知道,这个新起点,让她学会了包容与理解。
释超的语言交流小组越来越受欢迎。同学们在小组里互相学习,分享彼此的文化。释杰也逐渐融入了这个集体,他不再感到孤独。
班主任在一次班会上表扬了释超:“释超同学的这个小组,不仅帮助大家提高了语言能力,更让我们学会了团结与合作。”
释超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自己在这个新起点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他们在这个秋天,于不同的校园,经历着各自的酸甜苦辣,却都向着更好的自己大步迈进,让青春绽放出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