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太祖赵匡胤凝神研读着造纸术的每一个细节,从选材到制浆,从抄纸到晾晒,深觉其中奥妙无穷。
他微微颔首,心中感慨:“真是不错的技术啊!”
“我大宋历来依赖竹简与丝帛为书写载体,耗资巨大,且不易保存。”
赵匡胤轻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若能推广此造纸技艺,不仅可普惠黎民,还能推动文教昌盛,开创一个文化繁盛的时代!”
昂贵的书写材料历来阻碍了文化的传播,使得普通百姓几乎无力承担记录与学习的高昂成本。
朝廷虽努力推广教育,却因材料受限,成效远不如预期。
赵匡胤深知,这种困局如果不能打破,百姓的智慧难以启迪,国家的根基亦无法稳固。
如今,造纸术的诞生,为百姓提供了更为经济、便利的书写条件,无疑是一场文化的盛会!
“试想,不久的未来,大宋的街市书坊、乡村私塾,甚至田间地头,皆可见手持纸卷之人!”
赵匡胤的目光远眺,仿佛已经看见了那生动的场景。
“届时,书本不再是士族的专属,平民亦可轻松阅读。文化氛围之浓厚,文教事业之昌盛,必将名传后世!”
在他心中,这不仅是一项简单的工艺改进,更是国家兴盛的重要契机。
倘若此技得以推广完善,大宋的文教事业必将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带来空前的繁荣。
赵匡胤思虑片刻,又进一步联想到百姓的日常生活。
如今的普通民众入厕时,多以木片或竹筹代替纸巾,既不方便,亦难言卫生。
这些竹筹反复使用,稍有不慎便会引发疾病,尤其是瘟疫流行之时,许多贫苦之人因卫生条件不佳而致病丧命。
赵匡胤深感痛心。
他沉思道:“若以纸替代竹筹,不仅能极大改善百姓的卫生条件,还能有效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百姓的健康,关乎国家之根本。国家之兴,需赖于健康之民众!”
想到这里,赵匡胤心潮澎湃。
推广造纸术,不仅能让文化下沉到乡野百姓,更能改善社会的整体健康水平。
纸,不仅是知识的载体!
亦将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