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太祖驾崩

不管是在《宋史》还是在各种版本的《资治通鉴长编》里,有关于这段时期的一些敏感史料和人物几乎都没有踪迹,尤其是赵光义在从洛阳回到开封后几乎就处于消失和隐身的状态。在史书里,这段时间的赵光义简直安静得不能再安静,而他反对迁都的事似乎也就这样过去了,赵匡胤也似乎没在这方面再动过任何的心思。

我们姑且相信这种说法,但就算这事真的翻篇了,可面对赵匡胤的种种对自己不利的举动,作为一个在权谋之道上把赵匡胤远远甩出几条街的顶级权谋家,赵光义不可能坐以待毙,他不可能就那样安安稳稳地等着某一天被他的大哥给他来一个安乐死。赵光义肯定会反抗,对于赵匡胤的反制他会针锋相对地予以回应,至于具体他都运用了哪些手段我们却无从而知,因为它已经被永远地埋进了历史的长河里。

每当我在面对这段历史的空白时总是有一种很强烈的压抑感,这种感觉就好像天塌了下来,然后你整个人就无法动弹,你甚至没法产生任何的情绪,因为你的所有挣扎和意念在如此强大的不可抗力面前都显得毫无意义。在我个人看来,抹平一段历史就如同杀人之后对其毁尸灭迹,你连一点尘埃都发现不了,这种压抑没有任何语言和词汇能够描述。

这就是历史的悲哀之处,当最高统治者决定抹平一段历史的时候没有人能够阻挡这一切的发生。

如前所言,赵匡胤很有可能认为自己可以通过一种很温和的手段慢慢培植起一支甚至多支可以与赵光义相抗衡和制约的政治力量,这种思维和策略就注定了他不会对赵光义及其势力采取雷霆手段予以剪除。赵匡胤毕竟是平民出身的皇帝,骨肉同胞之情在他手里的分量举重若轻,可以说只要赵光义不主动向他亮出利刃,那么他就绝不会动赵光义一根汗毛。更重要的是,他或许至死都不会想到自己手拉着手将其带大的二弟有朝一日会对他骤起杀心。

遗憾的是,这位宋朝的开国之君低估了他的二弟。作为一个具有强烈冒险精神的野心家和权谋家,赵光义怎么可能任由他人决定自己的人生?试问:假如你是赵光义,当你发现有人试图将你慢慢地变成一个废人,那么你会如何抉择?毫无疑问,你会反击,而且是趁着自己的力量最为强大的时候发起反击,而不是当自己山穷水尽之时再拼死相搏。这就是赵匡胤的失算之处,也是他这一生所犯下的最大的且无可挽回的一个错误:他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运筹帷幄之中,殊不知他的二弟是一个可以为了自己的野心和抱负而押上人生全部赌注的狂热的赌徒,他不认为赵光义真的会有那个胆,可未来的太宗皇帝真的有那个胆并敢于孤注一掷。

家事国事天下事,身为一国之君的赵匡胤当然不会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在自己的二弟身上。在破坏了赵光义府邸的风水并把自己的三弟和长子给亲手扶植起来后,赵匡胤认为自己暂时可以在内政上面松口气了,他开始把自己的视线投向帝国的北疆。

这一年的赵匡胤马上就要满五十岁了,自打登基之后就立志于再次让华夏完成一统的他其人生的大好年华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可天下尚未一统,燕云十六州更是被强敌辽国给牢牢地霸占着,此时的他若不加快步伐做点什么恐怕就要遗憾终身了。那还等什么?华夏一统的千秋伟业现在可就剩下当初让他饮恨而归的北汉了,那就打吧!

公元976年8月,赵匡胤正式下诏攻伐北汉。他命侍卫马军指挥使党进为河东道行营马步军都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为都监,虎捷军右厢都指挥使杨光美为都虞候,以上三人连同宋将牛思进、米文义分别率兵分五路共同向太原进发,然后合兵攻取太原。

另外,赵匡胤再又下令郝崇信与王政忠率军出汾州,阎彦进与齐超率军出沁州,孙晏宣与安守忠出辽州,齐延琛与穆彦璋出石州,侯美与郭进出忻、代两州。这些人的任务就是扫荡太原周边的所有州县,同时阻绝乃至消灭一切可能会去援助太原的兵马。

这次宋朝攻伐北汉的具体兵力在史书里没有记载,但看这阵容想必应该是不少的。再看这种灭国级的战略部署,宋军显然不单是想要对北汉中心开花,而且还要四面出击,赵匡胤这完全就是不想给刘继元留活什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