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论语·8佾>第八章 孔子与子夏论礼仁之序》

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是如此妩媚动人啊,黑白分明的眼睛顾盼生辉啊,好像是在洁白的质地上描绘出绚丽多彩的图案啊。’这几句诗究竟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描绘了女子美丽动人的笑容和眼神。“倩”指的是女子笑容美好的样子,“盼”形容眼睛黑白分明、灵动有神。“素以为绚兮”,“素”指白色的底子,“绚”意为绚丽多彩的图案。

孔子回答说:“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才能在上面绘画。”

子夏接着说:“那么,是不是说礼是在(内在的仁德)之后产生的呢?”

孔子高兴地说:“能够给我启发的人是你啊,商!从现在开始,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

在这里,“绘事后素”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孔子以绘画作比,强调了基础和本质的重要性。而子夏能从这一比喻联想到礼与仁德的关系,体现了他的聪慧和对道理的深刻领悟。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诗歌与哲理的相通

子夏所引用的这几句原本描绘女子美貌的诗句,在孔子与子夏的对话中,展现出了从生动形象的外在描绘到深邃抽象的哲理思考、从具体的人物表象到普遍的人生道理的精彩思维转换。这清晰地表明,诗歌绝非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和表面的美感呈现,其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它们宛如隐藏在文字深处的宝藏,等待着有心人去挖掘和领悟,能够启发人们对更广泛、更根本的人生道理和社会规律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2. 仁为礼之基础

“绘事后素”这一精妙的比喻,生动且形象地阐释了仁是礼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一重要观点。就如同绘画需要先有洁白纯净、毫无瑕疵的底子作为支撑,礼的有效施行和完美展现同样需要以仁这一内在的核心品质作为其稳固的基石。没有仁所赋予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力量,礼就仅仅只是徒有其表、空洞无物的形式主义,失去了其能够触动人心、规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3. 子夏的领悟与启发

子夏能够从孔子对于绘画过程的解释中敏锐地联想到礼与仁之间的深刻关系,这无疑展现了他出类拔萃的思维敏锐度和令人赞叹的洞察力。他的这一思考不仅成功地获得了孔子的高度肯定和赞扬,更为后世之人在理解礼和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具启发性的视角和思路。这也生动地启示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思考过程中,应当善于打破常规、跨越表象,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式,挖掘出事物背后隐藏的本质和规律。

4. 教育的互动与启发

孔子与子夏之间这场精彩绝伦的对话,充分体现了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至关重要性和巨大价值。孔子并没有采取简单直接地给出标准答案的方式,而是巧妙地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激发子夏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得出结论。这种教育方式犹如点亮一盏明灯,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能够自由地遨游、勇敢地探索,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和智慧的升华。

5. 对个人修养的指导

从这一章的深刻教诲中,我们清晰而深刻地领悟到,在不懈追求礼的外在规范和形式完美的同时,更要将重心置于培养内在的仁德品质之上。只有通过持之以恒地自我修炼,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使内心充盈着仁爱、善良、正直和宽容等美好品质,所表现出来的礼才能真正地发自内心、真诚动人,从而实现个人修养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提升,成为一个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的高尚之人。

6. 文化传承与创新

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礼,我们应当在全面、深入理解其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之上,以科学、理性、创新的态度进行传承和发展。始终以仁作为根本和核心,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求,赋予礼崭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使其在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仍然能够充分发挥规范人们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孔子与子夏的对话,探讨了礼与仁的先后关系,强调了仁的基础性地位。

愿我们在传承和践行礼的过程中,不忘培养仁德,让礼与仁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