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专着,3卷,附《腧穴都数》一卷。北宋王惟一撰。编成于公元1026年。载腧穴657个,除去双穴则有腧穴354个,与《针灸甲乙经》相比,增加青灵、厥阴俞、膏肓俞三个双穴和督脉的灵台、阳关两个单穴。
腧穴的排列,兼采《甲乙经》和《外台秘要》之长,卷一、二按十二经和督、任脉的经络循行排列,卷三讨论腧穴主治,则分为偃、伏、侧、正四面和头部、面部、肩部、侧颈部、膺俞、侧腋、腹部、侧胁等各部位排列,但对四肢穴仍依十二经次序排列。这种排列腧穴的好处,就是使人既能了解古代的经络系统,又便于临证需要。本书不仅当时刻印刊行,而且刻石立于相国寺仁济殿内,是中国针灸史上的里程碑。
成书背景
宋仁宗认为针艾之法,极宜慎重,腧穴稍差便危及生命。于是诏准王惟一主持铸造针灸铜人,王氏又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于之配合,由宋朝政府刻于石碑而颁行全国,是为首次国家级的经穴大整理,为针灸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流传版本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成书后,曾经刻于石碑并木版刊行。现存明正统八年(1443年)复刻本数种,以及北宋原书石刻残石数块,另有明代石刻之拓本等。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闲邪瞆叟曾将此书略加增补,改编为5卷,题为《新刊补注铜人腧穴图经》,虽有较大增删,但其后复刻本较多,流传较广。1949年后有影印本。
校注、整理
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闲邪瞆叟曾将此书略加增补,改编为5卷,题为《新刊补注铜人腧穴图经》,其内容是在原书基础上,删去骨度法、脏腑图、穴腧都数,补入经脉循行之注文,针灸避忌人神图等,并将经穴图及十四经脉之排列,作了较大修改。后世多以此本为底本复刻流传。
作者简介
王惟一,北宋着名针灸学家,为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设计并监制了闻名中外的针灸铜人,并撰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订了《明堂针灸图》,校正了《黄帝八十一难经》。
王氏在医官院任职时,主持修铸了针灸铜人2具,本书之编写,意在阐释针灸铜人之经脉腧穴,文图兼备,故以“图经”命名。
卷上载仰伏人尺寸图、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图,并按手、足阴阳十二脉及督、任二脉顺序,逐经记述经脉循行、主病及其所属经穴位置;卷中载述针灸避忌太乙图,次按头、面、肩、背、颈、膺、腋、股、胁之顺序排列经穴,详论每一经穴之部位、主治、针灸法、宜忌等;卷下载论十二经气血多少及井、荥、俞、经、合等穴名,次按手足阴阳十二经脉顺序详论四肢部经穴之部位、主治、针灸法等。全书共载穴名354个,可称为集北宋以前针灸腧穴主要成就之作。
书中列举之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任督二脉之循行和腧穴,并参考各家学说加以订正,又对《灵枢·经脉》之原文予以注释。此书之撰成,推动了针灸学之发展,当时医官院将图经刻于四面壁上,每卷一壁,剩余一壁则另撰《穴腑都数》一卷补入。其书内容分别记以头、面、颈、项、背、肩、胸、腋、腹、胁及手足十二经穴,四肢部经穴及《修明堂诀式》(即周身骨度尺寸)、《五脏六腑大小形状》等,文字简要,具有全书经穴索引性质。
全国通行的“针灸教材”
经过唐朝末年的战乱和五代十国数十年的分裂,宋朝再次实现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有了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都出现在宋朝;北宋时期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我们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其中六位是宋人……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社会进步是全方位的、整体性的,经济繁荣进步的成果也反映到了宋人医学科学和医疗事业的发展进步上。宋朝统治者对医学十分重视,设有翰林医官院和太医局,主管医疗和医学教育事业。朝廷还将太医局的药方加以修订,公开出版,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天圣铜人的出现,就是这一时期医学进步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王惟一是北宋仁宗时期的着名医学家,天圣四年(1026年)编着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图经记载了354个穴名,单穴、双穴总计共有657个穴位。
次年,王惟一根据图经内容,用青铜铸造了两座针灸铜人。铜人身高1.6米,男性,体腔及四肢中空,四肢腔内装有木制骨骼模型。铜人可分解为6个部分,由特制插头相连。体表涂有亮漆,用黑漆标明经脉循行路线和腧穴在人体的部位。腧穴名称用金字旁标。铜人外表涂上黄腊,体内灌上水银,医工考试时按穴试针,中穴则水银流出,稍差便刺不中。它对穴位的统一和固定,起了很大作用,这是宋代在针灸学上的伟大发明。
宋仁宗下令将其中的一座铜人放在大相国寺仁济殿珍藏,另一座放在医官院供教学使用。
天圣五年(1027年),翰林医官院增添“新铸”两字,《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印刷颁行全国,并规定该书为法定的针灸典籍,凡针灸医生和太医局针灸科医官,必须以其为必读之书。为使《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永存于世,宋朝政府令王惟一将该书刻石成碑,和天圣铜人一起立于大相国寺仁济殿石壁堂。
《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天圣铜人、《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石,从此成为太医局针灸科医官教学必备教具,并应用于针灸教学和考试医生,使针灸学理论在宋代首次实现了标准化和统一,这标志着我国针灸医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评价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是为首次国家级的经穴大整理,以十四经为纲,三百五十四穴为目,并附有插图十五副。全书编写体例统一,结构严谨。一方面集成了古代针灸着作的理论系统,另一方面便于临证取穴治疗和研究,为针灸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堪称针灸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