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语,刘协化用《荀子·王制》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只是,他认为,君臣息息相关,并非对立和分裂,即所谓君臣一体。民乱之下,君难逃其罪,臣亦难逃其责。活下来得不一定是好人,死的也不一定是坏人。民乱裹挟之下,可谓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随即,他提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观点,并以黄巾之乱的爆发为背景,详细剖析了暴政、乱政之下,民众只能铤而走险的结果。
在士族出身的荀彧眼中,有汉一朝,外戚、宦官,才是朝廷的毒瘤。至于暴民,根本不成气候,大多沦为豪门士族手中的工具。
这也与士族精英阶层很少背叛所属阶层,没有为农民起义提供智力支持有关,使得农民起义难成气候。因此,他对农民暴动并不重视。
当然,如果刘协逼迫太重,不难想象,这些士族豪强,也许会破釜沉舟,坚定地支持农民暴动,让汉家江山千疮百孔。甚至于,他们会直接出兵叛乱,逐鹿中原。
荀彧将他的担忧告诉了刘协。
刘协沉思片刻,颓然道:“此事,待白波贼和黑山贼伏诛后再议吧!”
值此诛杀贼寇之时,他还真不敢节外生枝,唯恐朝中官员里通外贼,致使剿匪大计付诸东流。
若是在有心人的破坏下,朝廷大军损失惨重,估计那些地方豪强会争先恐后,举旗造反。而他,可真是百死莫赎了。
更重要的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今府库空虚,太仓中的粮食,经过多次调用,几乎消耗泰半。他根本没有财力进行多线作战。
荀彧安慰道:“陛下,时局动荡,当以稳定朝堂为主。至于那些贪官污吏,不过是癣疥之疾矣。”
刘协苦笑道:“大树,蛀虫多了,等心烂了,就该倒了!”
听着这形象的比喻,荀彧低头默然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