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她真的不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全文是什么,出自何处,何人所作?
她只知道一些只言片语,或者是像对过桥米线一样,望文生义。
她没有工具书和资料,她没有办法去找到原文的出处,她只有去问老师。
唉!她的老师也是不知道的,况且她还羞于去问。在课堂上该讲的时候都讲不出来,如果她去问,他们不知道,岂不是太难堪?
她读书,一本书能读懂其中二三,就已经是阿弥陀佛了。最精髓的领悟,留给上帝去吧。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那少量的专家学者一样精确。
况且她所读的书,就是小学时看小人书,看《故事会》。初中时看《读者》,看《知音》,看《中学生作文选刊》。都只看它里面的故事,看完忘完。
她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家里倒有不少名着,她也看了一些。老师把平反所赔的3万块钱,买了2万本书,却天天像梦游一样地照着课本念完了一节又一节课。
跟他们对着大纲讲中心思想,既不讲描写,也不讲人物。
得到书,并不那么难,而能读透书,那一定是难上加难了,那一定是上天的宠儿了。
所以她看书,包括看名着,就只是看个故事,看个热闹而已。再说还要应对考试,应对升学,时间也并不是那么多的。
高中三年的时间最多,除去课本之外,倒看了一些书。不过那也是抓到什么就看什么,并无目的,也分不清楚真伪和高下。
鲁迅说:“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她倒是读了一些杂书,啄了一嘴的花粉,呛了一身的花粉,却并没有酿出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