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即使被逼无奈,难道可以不选择吗?

即使将来于总知道自己后台是假的,但如果那时他已经离不开自己能力的帮助,对自己恐怕也只能接受。

即使可以做到这一点,他穆青并不能回答的问题是,于总走了呢?

何况这种假设也根本不成立,因为他自己根本没想过要跟于总缓和!

于总很虚伪,即使这种虚伪是符合官场规律的,穆青知道自己也不可能接受!

由此看,他穆青自己不能适应官场,靠于总、梁总这些能够适应官场的人,将来总会有问题。

只要不是自己能够适应这个官场,其实不论梁总还是于总,恐怕都只能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次相遇。

基于这些想法,穆青可以肯定,离开现有体制是最好的选择,自己根本不能适应既是企业又是官场的环境。

选择离开体制,即使有类似孟凡这样的销售渠道,自己家里也根本没钱可以成立一家自己的公司。

即使勉强借到钱开工厂,恐怕也是跟曹志的公司竞争。

这些年曹志能发展起来,很多都是靠原工厂的客人,他穆青如果成立一家自己的公司,也离不开这些客人。

也就相当于要跟曹志自相残杀,穆青知道他不能这样做。

不成立自己的公司,就只剩下去给民营企业打工这一条路。

以前穆青已经拒绝过老侯的邀请,建议他找一个技术总工。

现在刘建平在老侯那里干的很好,他穆青不能再回去找老侯。

但老侯如果真的收购了目前的工厂,就一定还需要增加人手,那时穆青觉得可以跟老侯一起干,老侯是想干事的人。

直觉告诉穆青,老侯收购的事情应该不会很顺利。

至少这么大一个工厂谈收购不会一蹴而就,拖上一两年都有可能。

曹志的工厂已经开工,但规模很小,有杜军和建林在那里已经足够了。

如果他穆青再去,只是多增加一份工资,并不可能马上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正是出于这种想法,曹志即使一再邀请穆青,穆青也没去,只是去无偿给他们帮忙。

剩下的最后一条路,就是艺辰广东的新工厂了。

听吕先生的口气,非常希望自己可以去,但不知道具体情况如何。

趁这次跟王铁去说服艺辰的机会,穆青想详细问问具体情况,如果项目已经开工,他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