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贵客

蒲日和几乎把闹事的日本人都抓到了,郑和一查看却没有发现三川敏郎,想来可能是趁着混乱逃走了。

蒲日和审问他们为何无缘无故滥杀无辜,冲击码头守军。日本商人一五一十全都交代了,他们以为上面派人追查他们私下贸易的事,害怕受到惩罚这才铤而走险的。

蒲日和一听这个原因,心中大呼倒霉,本来只是跟北条宗景一个人有关系的事,到最后牵连到这么多人。更关键的是,死了这么多人,闹出这么大的事,蒲日和和郑和都无法隐瞒,只好把在泉州发生的事一五一十的向上呈报。呈报的时候关于玉佩的事,郑和并没有说。

当时朱棣已经率军北伐,京城里是太子爷朱高炽摄政监国。

即使是好脾气的朱高炽收到呈报也是勃然大怒:

“这帮倭人,真是太过放肆了!完全不把朝廷的律令放在眼里。你们说说该怎么办?”

朱高炽问身边的各位大臣。

太子洗马杨溥说道:

“殿下,臣以为这件事事关重大,应当谨慎处置。应当让刑部、吏部还有御史台协同会审,所有涉案官员一律严惩。”

朱高炽点了点头,说道:

“东瀛人在非贡期间私下贸易,这件事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有卖的就有买的,咱们这边肯定有官员伙同商户参与此事。这些人都要查出来,查出来之后没收家产,流放漠北军中。日本人那边又该如何处置?”

太子左谕德杨士奇站出来道:

“殿下,臣以为这次事件如果不严惩室町幕府,不足以显示我堂堂天朝的威严。咱们必须让室町幕府赔偿,并且取消他们的朝贡资格。”

朱高炽心想这件事太过重大,自己只是摄政监国,自己做不了决定,应该禀报老爹,怎么处置日本人应该由老爹决定。可现在永乐帝在北伐军中,茫茫大漠中大军现在在哪谁都不知道,如何把这件事禀报永乐帝可是让朱高炽犯了难。

汉王见老大半天不说话,脸上的表情犹犹豫豫,站出来说道:

“老大,你还犹豫什么,我看这帮倭人就是蹬鼻子上脸。父皇让他们十年一贡,每次只能有两艘船二百人,可他们呢,据泉州府呈报,他们足足有十多艘船,上千人。更可恶的是皇上明令不许贩卖兵器,他们把兵器藏在了船舱的夹层中,实在是太可恶了!要是不严惩他们,其他番国岂不会纷纷效尤,无视我大明天威?”

朱高炽一听弟弟的话也觉得确实不能轻饶了日本方面,点了点头说道:

“这件事确实非常恶劣,室町幕府必须受到惩罚。至于和室町幕府交涉一事……”朱高炽说着扫视群臣,最后把目光落在了郑和身上。

“郑和,还是由你去一趟吧。记住要让室町幕府保证这种事以后绝不发生,否则就取消他们的朝贡资格。”

郑和恭恭敬敬道:

“臣领旨。”

“郑和,听说这次全靠你才能抓住那些做乱的倭人,否则的话他们杀了人之后就要逃之夭夭了,你也算是立了一件大功。”

郑和回答道:

“这都是臣应该做的,谈不上什么功劳。”

朱高炽跟着突然问道:

“可是你当时怎么会在泉州府,那里又不是你的辖区?”

朱高炽突然这么一问,郑和的心不禁咯噔一声,赶紧镇定下来回答道:

“臣也是偶然到泉州府碰到的。”

“哦,偶然碰到的?既然如此,你回去准备准备去日本吧。”

郑和深施一礼退了出去。

这时候北条宗景的伤也好的差不多了,于是郑和带上他一起出发去日本。郑和带着费冲和狄信,一路上打着大明使臣的旗号到了室町幕府将军的所在地——京都。

走在京都的街道上,郑和一点异域他乡的感觉都没有,相反倒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很深,所以他们仿照唐长安城的模样修建了京都。京都分为两个部分,西边的叫长安,东边的叫洛阳。后因长安地势不好,渐渐荒废,洛阳也就相应的超过了长安。所以后世大名把去京都叫“上洛”。

郑和先把大明朝廷的旨意传达给幕府将军足利氏,将军的态度倒是很好,他首先表示抱歉,继而保证类似事件绝不会再发生,日后一定严格恪守朝贡制度。

足利氏说得好听,可惜他做的保证大多数都是空头支票,因为他连京都都控制不了更不用说镇守地方的守护或者守护代了。

足利将军准备了盛大的宴席款待郑和一行,郑和等人一边觥筹交错,一边欣赏歌舞,旁边还有歌女帮郑和斟酒。可这些歌女化的妆让郑和觉得很别扭,不知出于何种缘故,她们把自己原本的眉毛剃掉,然后再在上面大概一指的地方画上新的眉毛,而且画的又短又粗。郑和完全感觉不到这种妆容有多美,更何况汉族传统认为身体肤发受之父母,岂能轻易毁弃。歌女斟酒的时候向郑和等人张嘴一笑,差点把费冲和狄信给吓得蹦起来,歌女们把牙齿都涂成黑色,一笑起来显得有些诡异。

小主,

郑和等人好半天才适应日本这种独特的风俗。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郑和问身边的北条宗景道:

“这里面有没有那个卖给你玉佩的提探?”

北条宗景点了点头指着对面坐着的一个人说道:

“有,他就是一条提探。”

郑和再看对面那人,和其他日本人一样梳着月代头,脑袋中间剃掉,只留下两边头发往后梳成一个发髻,脸上好像刮了一层白色涂料一般惨白惨白的毫无血色,身上穿着一件宽大的青色袍服。

郑和吩咐道:

“你去帮我跟他说一下,明天晚上,我到他府上拜会。”

北条宗景转到了对面一条隆身边,恭恭敬敬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