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南泥湾的天气,也真是说变就变!
晴的时候,太阳晒得人头皮发麻;可这雨一来,嘿,那就没个停歇的时候了!一阵阵的,瓢泼似的往下倒,直把人浇个透心凉!
这雨水一多,可就麻烦了!田里的庄稼被泡得耷拉着脑袋,刚修好的路又被冲得坑坑洼洼,战士们训练、老乡们下地干活,都成了问题。
“这雨下得也太大了,地里的庄稼可咋办啊?”一个老乡望着窗外的雨幕,忧心忡忡地说道。
“这雨下个不停,衣服都晒不干,穿在身上湿漉漉的,难受死了!”一个年轻的战士抱怨道。
“要是有雨衣、雨伞就好了,也不至于被淋成落汤鸡!”
这天,吴龙冒着大雨到各处巡视,看到战士们和老乡们都被这雨水折腾得够呛。
有的战士在雨中训练,浑身上下都湿透了,却依然咬牙坚持着;有的老乡在田里抢收庄稼,被雨水淋得睁不开眼,却依然弯腰劳作着;还有的孩子们,在窑洞门口玩耍,被雨水溅了一身泥,却依然欢快地笑着……
“这可不行啊,这大雨天,没有雨具怎么行?得想个办法,解决大家的‘淋雨难题’!”
回到窑洞,吴龙就开始琢磨开了。这雨衣、雨伞,在现代社会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了,可是在这物资匮乏的南泥湾,上哪儿去找这些东西啊?
“这南泥湾虽然没有雨衣、雨伞,但咱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雨具啊!”吴龙心想,“这老祖宗传下来的蓑衣、斗笠,不就是最好的雨具吗?”
想到这里,吴龙立刻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李位和赵连长。
听完吴龙的想法之后,李位和赵连长齐声支持。
于是,一场“自制雨具”的行动在南泥湾拉开了序幕。
制作蓑衣和斗笠,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材料问题。
“这制作蓑衣,可以用棕榈叶或者稻草来编织。这制作斗笠,可以用竹子和竹叶来编织。”
“这棕榈叶,咱们这儿好像没有啊!”
“咱们这儿虽然没有棕榈树,但可以用稻草来代替!”一个有经验的老乡说道,“这稻草晒干了,编织成蓑衣,也能起到很好的防雨作用!”
“这竹子和竹叶,咱们这儿倒是有不少!”另一个老乡说道,“这山坡上就长着一大片竹林呢!”
于是,战士们和老乡们开始分头行动,采集制作雨具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