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点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激情,大家恨不得时时刻刻都趴在书本上,把书上的每个字都刻在自己的脑海里。
吃饭都不忘捧着书,上厕所也带着手抄稿,睡觉做梦还嘀嘀咕咕背两句古诗词。
但有两个人例外。
一个是齐雅静,她头胎生了个女儿,这胎又怀上了,虽是知青不假,但初中都没混毕业,父母便不让她再读了。
下乡几年学的知识都还给了老师,忘的差不多了。
这辈子也不指望能高考上大学光耀门楣了,破罐子破摔,一门心思的在家安胎生孩子。
另外一个人就是陈美兰,她学习不好,以前在学校也是混日子,自认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现在天天在家带儿子,让老公周晏荣专心复习。
只要周晏荣能考上就行,大学生有补贴政策,她可以跟着一起回城里生活。
还有一些和当地人结婚的老知青也听说了这个消息,经常往知青点跑,也想多学一点,看自己能不能考上。
楚梦恬很早之前就给自家老公提过恢复高考的事,姜少锋也提前做好了准备。
他去年收了个聪慧机灵的小徒弟,就是那个父亲肋骨断了几根,在医务室住了一周的老渔民家的老二。
他叫陈飞鱼,小名阿鱼,十六岁了,初中毕业,父亲康复后,他便成了姜少锋的小跟班。
姜少锋上山采药他跟着帮忙,炮制药材他也搭把手,师父帮人治病他就在旁边默默看着。
他天资聪颖,那些药材的药性姜少锋给他讲一两遍便能记住。
一年下来,他学会了很多药理,连简单的扎针,打针,输液都学会了,配药、接骨也学了个七八成。
这天资相当不错了,姜少锋对他很满意,教他时非常耐心。
要知道七零年代的医疗条件是非常落后的。
村医通常就是到县里集中培训一个月便出师了。
能会点简单的配药,治个头疼脑热小感冒就了不得了,其他全靠自己对着医书摸索。
医疗条件跟不上,农村孩子夭折率也很高,在这个年代是很常见的事。
所以,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对一个村子也是至关重要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