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回答道:“先生说的是,但其实这两者不是对立的关系,为君牧民不代表不能造福一方为民做主,反而造福一方为民做主才能更好的为君牧民。”
他这一说,郑玄来了兴趣,追问道:“何解?”
太史慈回道:“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在下的理解便是,万事万物都是同时具有截然相反的阴阳两面的,美丑、善恶、对错皆是如此。
想获得什么,便要付出什么,比如种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粮食,那农民便要犁地、施肥、浇水、驱虫,总之要好好的伺候庄稼才能在秋后获得粮食。若是养羊便要给羊群提供操场、保护安全、防治疾病、扩大种群才不断的有羊肉吃。管理百姓亦是如此,将百姓比做庄稼,只有好好伺候庄稼才能获得更多的粮食,反之只能逐渐凋零,最后庄稼歉收,不光是百姓,君臣也会饿死,因此牧民与为民做主并不矛盾,此为天道。”
“人毕竟不是庄稼,如何作比?”郑玄反问道。
太史慈笑了笑,有些不客气的答道:“虽人非庄稼,但很多士人将百姓比作庄稼割了一茬又一茬,甚至不将百姓当作是人,先生可对?”
这下轮到郑玄有些哑然,毕竟太史慈所言确实如此。
一个年轻的声音从后面传出:“利国利民不可等同,天下财富有数,予民多了,国便少了。”太史慈一看是个年轻文士,好像是郑玄之子。
太史慈反问道:“何谓民?世家豪族百官是民,寒门百姓是不是民?若寒门百姓是民,百姓得的少了,国得的真的多了吗?先帝在时百姓食不果腹以致不得不造反图活,那时国得的多了吗?若得的多为何先帝要用卖官敛财?为何要担这骂名?先帝不明白吗?还不是朝廷钱粮不够用。”说的是黄巾起义之时,百姓已经如此困难情况下,国库依旧没有充盈,导致没有钱粮维持秩序,各地叛乱此起彼伏没完没了,灵帝只得卖官敛财支付军费,这也是无奈之举。
说到这,不知是还在气头上,还是喝了点酒,太史慈打开了话茬子:“何谓百姓?何谓国家?何谓君主?有人说天下是皇帝的,但反过来也可以说皇帝是天下人的。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换成百姓也是一样,若勤政爱民自然得百姓拥戴,钱粮兵甲无穷无尽;若只顾剥削压榨而不顾百姓死活又凭什么要求百姓心甘情愿被你割韭菜?谁都不欠谁的!百姓不是没有思想的庄稼牛羊,也不是古代的奴隶,凭什么拿百姓当牛马对待?他们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有想法有思想的人!
那些先贤确实是人中龙凤,近乎说尽天下之理,现今所有读书人均只会拾先人牙慧,只知鹦鹉学舌盲目模仿而无自身见解,好似春秋诸贤已经占去了天下人的智慧一般。而那些真的读懂圣贤所学的人又因个人私利而只会盘剥底层而罔顾天下,历年灾祸与其说是天灾,更不如说是人祸,可悲可叹。”说着,太史慈举起旁边开封的一小坛子酒,仰头咕咚咕咚的喝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