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为民做主

有这几十个百姓拖累,等队伍赶到剧县之时已经是晚上了,城门早已落锁。在城外歇息一晚,第二天一早太史慈便率队进城,直奔大农令府查找地契记录,有太史慈带着,守门的士兵自然不敢再横加阻拦。

谁料等吏员将地契呈上来之后,太史慈看了却发现,记录上那个村里的田地居然全是一个王姓人的,可自己偏偏记得当时办理地契时可并不是这么办的,凭自己的记忆力不可能有这么大错误。况且,如果地契真是如此记录,自己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地都分掉,这里面绝对有哪里不对。

太史慈放下地契,盯着吏员逼问道:“你这地契不对啊,你是动了什么手脚吗?”那吏员吓得一缩脖子,目光躲闪的否定道:“绝无可能,不可能有人做手脚。”

看着吏员缩头缩脑的样子,太史慈心里已经有了答案,直接拿着地契揪着这位吏员便往相国府而去。

此时的相国府,孔融正摆宴款待客人,手底下各个部门官吏作陪,那位客人乃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形象,带着几个年纪大小不一的文士坐在客座,蔡邕相陪,可见重视。

听他们的对话,这位老者可不是一般人物,乃是当代经学大师郑玄,汉代经学集大成者;“郑学”的创立者;客耕东莱时,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可谓桃李满天下(那时太史慈还未出生);郑玄所注经书代表了当时汉朝学术的最高成就;唐贞观年间,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被后世人尊为经神。

在这种儒家一统天下的时代,郑玄毫不夸张的说就是绝对的文坛领袖,学术界的泰斗,如果说蔡邕、卢植等人可以对标民国时期的老舍、鲁迅、郭沫若这类的大师的话,郑玄便是更高于他们之上的大宗师,近乎于爱因斯坦和普通诺奖科学家之间的差距,无可置疑的执天下之牛耳。

郑玄下首坐着的,除了一位年轻的男子是郑玄之子郑益恩外,其余的赵商、崔琰、公孙方、王基、国渊、郗虑等人都是其弟子,也是着名的学者。

郑玄本就是北海高密县人,是孔融治下之民,本来历史上因孔融无法制黄巾,导致郑玄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徐州避难,而现在历史已经改变,北海宛如世外桃源一般,郑玄自然便无需再离开避难了。

这时,听仆人来报太史慈求见,孔融哈哈一笑道:“子义终于忙完了吗?快请快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