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凉州词?君莫笑(2)

李无痕大声道:“那你们为什么不回家!找个正经活干,总比整日舞刀弄枪刀尖舔血要好。”

少年啜泣道:“那里在打仗,什么都被毁了。没有田,没有屋子,我们活不了。”

李无痕心头一颤,“你们都是难民?”

一个黝黑少年指着那个男人的无头尸说:“是他把我们带出来的。这里的人不让我们进城,我们只能在这抢东西卖钱。”

一直在岩崖上观望的唐灵出声道:“那你们住哪?这么多人就睡在荒原上?”

另外一个稍微精壮的少年说:“我们有毡帐,搭得很快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唐灵心生怜意,而且她几乎是立马肯定了心中浮现的想法。她跳下岩崖,向他们伸出援手:“跟我走吧,我知道有个地方会接纳你们。”

众人问她说的是何处,她答道:“侨郡颖川,那里是朝廷专门安置难民的地方。”

……

艳阳下,崇阿山尤为热闹。西地清流名士,道人高僧齐聚于此,谈古论今,辩说出世入世,规模仅次于圣京两寺的空山宝刹更是大开寺门款待八方来客。

筵席自古暗藏心。上次送旨队伍无功而返后,朝廷自然不会就此罢休。于是以国子监一席之地为赏,发动西地士林为己出声。而主动担起和事佬,又是空山宝刹幕后财神的梦行云自然不会视而不见。

见硬则刚,遇软则柔。既然朝廷打算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口水仗来说服那些遁入空门的退隐修士下山,那她也不会用与皇帝的旧交情耍赖到底。

对此,她只要让双方都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就可以了。

空山宝刹内人声沸鼎,除去可以入席谈古论今的清流名士,旁观者便有四五百人,他们大多来自苍、乾二州的豪阀望族,其中以乾州徐家最为显赫。

而代表徐家出面的徐恺璔的周围更是名士众多,借着兄长徐恺之充实国库的功劳,可算是让这些在黄涛执掌内阁期间痛骂徐家为国之硕鼠的清流们改了口。

看着周围人笑脸相迎,高谈阔论,随父亲同行的徐令仪却不自在。从上次晋王登门拜访后,谢家一蹶不振,严家举家迁入圣京,先前许多被他们压得死死的小家族如雨后春笋般冒头露尖。别看这时他们恭恭敬敬,万一大伯在朝中失势,落井下石最狠的也是他们这群清流。

少了几位交心旧友,身边又多了一帮居心叵测之徒。徐令仪和这些人实在处不来,以赏花为由早早脱身,去庭院中寻找谢庚亭。

说到谢庚亭呀,他往日的那股意气风发荡然无存。先是父亲下狱,后是十多位谢家官员被陆续革职,家中遭此巨变,换谁也缓不过气来。

看到谢庚亭对着一棵石榴树出神,徐令仪叹了口气。之前他三番五次上门劝说才让谢庚亭愿意出门远行,既然来都来了,哪能连寺门都不入?

“贤弟,为何对树发呆呀?”

谢庚亭发愁道:“我一落水之犬,难登大雅之堂。徐兄还是进去吧,我在这里吹风赏景也不错。”

“哪里的话,贤弟才高八斗学识甚广,为何不能入席论道?” 徐令仪推搡着他说道:“走走走,谁要是敢低看你,我第一个削谁!”

他们挑了个最为空闲的角落设座,那里只有一席,席上只有一位模样标致的女子,在一众群贤中格外醒目。

看她的打扮不像是山上的尼姑,莫非是苍州来的女才子?

身为这场论辩的幕后起头人,梦行云对这两位新来的客人回以微笑。

见对方微笑,徐令仪再次干起了逢美人便要搭讪一番的老本行,问起了姑娘对于出世入世有何看法。

梦行云摇头道:“出世入世儒释道各有说法,可依小女来看并无区分。公子可想想,既然身处世中,这出世入世岂是我们能选的?佛道念着远离尘世,可到了灾年乱世他们真能放下苍生不管不顾?若放下了,与离经叛道之举有何异?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初衷虽好,可纵观史册能做到有几个?借着名头大肆满足私欲的倒是不少。”

语毕,梦行云与那位在众人面前高谈入世之理的乾州大儒同时饮了杯中素酒。

听着满堂喝彩,梦行云对那位大儒点评道:“醇儒陈亮节说得的确有理有据,比我这个满腹牢骚只会空谈的家伙好多了。这位人如其名的主,公子可想结识?”

徐令仪无奈一笑,若他不姓徐,还可以前去求教。即使求教不成,也能留下一个礼贤下士的美名。但正如梦行云所说的那样,那位大儒人如其名,前些年就属他骂徐家骂的最狠,现在依旧属于不肯向徐家颔首的那批乾州真清流。他要是上去,岂不是自讨苦吃?

徐令仪转头一看,发现身边好友并未将心思放在辩论之上,而是将目光落在了对面那席的一老一小。

老人名为石清源,是告老还乡的国子监太学博士,先帝在世时还担任过五年礼部尚书,在大魏士林颇有名望。可是徐令仪认得他,却不认得他身侧的目盲书生。

谢庚亭答道:“那人我见过,姓叶名寻,能以声音、触感认知世间万物,有为凉州百姓出声之心。我读过他的几篇文章,文中屡述朝廷应丈量土地,整饬吏治,增凉州士子科举之额,又言愿致力于人妖二族和谈之事。老先生带他来,应是借此机会让这位有志之士进入国子监。”

徐令仪摇头道:“我看难,照你这么说,那这位叶先生的论调都是在跟朝廷唱反调啊。叶先生就算能说动那些修士下山抗妖,那些监生官员就能听得进去?”

徐令仪嘴角微微上扬,他不是在笑叶寻的天真想法,而是在笑满堂鸿儒文士,为了争得国子监一席之地说得面红耳赤。进了国子监,又成了为朝廷发声的口舌,进了官场,还有几个记得圣人学说?

另一侧,老先生石清源笑着对叶寻说:“满堂鸿儒未能劝动一位修士下山,你可有信心?”

叶寻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了一句“多谢石老”。随后,他起身朗声道:“凉州叶寻,愿为苍生辩入世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