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嬴政步入皇宫,与始皇帝会面时,后者虚弱地躺在病榻上,将政务交给嬴政处理。得知始皇帝病情未见好转,嬴政请诸葛亮延续皇帝寿命,确保他几年无虞后,便开始筹备继位事宜。无论是丞相李斯,还是下至御史大夫,乃至守门小吏,无人对他的继位表示异议。
因此,继位大典顺利展开,全国上下等待着新的领导者。人们熟知嬴政在河西走廊的治绩,都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在始皇帝的苛政下辛苦劳作太久,饱受压迫,此刻仿佛看见了美好生活的曙光。各地欢欣鼓舞,但也有人被迫蠢蠢欲动。
秦王赢子云对于继位大秦,心中多少有些无奈。国内的种种问题,远比开拓疆土更为棘手啊!...
:
登基庆典!始皇帝的赞誉!
对于赢子云而言,若是单纯扩展领土,就像是亲手在空白画布上作画,随心所欲地塑造自己的王国。他无需顾虑他人利益,也不必在乎被征服土地上人民的感受,甚至可以把他们视作潜在的敌人。
他可以先彻底清除,然后迁入自己的子民,采用强制同化和人口迁移的方式,将当地人融合。然而,管理大秦国内的民众和官吏,确保他们的满意度并维持秩序,远非易事。这就像之前攻城略地是轻而易举地替换秤盘中的砝码,而现在则是要在已有诸多砝码的秤上保持平衡,不能简单粗暴地推倒重来。
掌握好这个尺度至关重要,稍有不慎,整个国家的局势就会崩塌。因为始皇帝遗留下的局面实在太混乱了,耗费巨资的工程建设项目并不能让他满意。他质疑建造庞大的陵墓有何意义,死后又能享用什么?那些升仙台、迎仙宫之类的建筑同样显得多余。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穿上玄鸟袍,戴上皇冠的那一刻,赢子云迅速认清了自己的角色定位。
既然已经决定接过大秦的重任,面对始皇帝留下的烂摊子,抱怨无济于事,不如坦然接受。至少这样比他一开始就带着军队平定国内 要好得多。他步入大殿,文武百官整齐排列,齐声欢呼,始皇帝病弱地坐在龙椅上。
望着走来的赢子云,始皇帝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虚弱的笑容,尽管不太灿烂,却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多年来,他竭尽全力维持秦朝政局,同时追求成仙,把许多事情都扛在肩上,耗尽心力。此刻,即将卸下一切权力,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仿佛长久以来的重负突然消解。
他意识到,早该如此,何必独自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也许早些时候把位子传给赢子云会更好,但此刻也不算晚。
如今,他决定将帝位禅让给嬴政,专心致志于修仙之道,从此远离尘世的政治纷争。但他深信,嬴政不会让他失望,他是选定的皇太子,也是他最杰出的儿子。
望着嬴政稳步走近,他似乎预见了秦朝的新生与繁荣,未来的秦国必将在他的儿子手中超越他所统治的时期,强大百倍!
这一禅让之举堪称典范!
嬴政踏上龙椅,始皇帝亲手将象征全国的玉玺交予他,嬴政单膝下跪接受,即意味着他承担起了大秦的江山和国运。文武百官齐声欢呼。
小主,
始皇帝正式退位,退出殿堂,让位于新君。
终于,嬴政坐上了宝座,神情沉稳,这个位置虽然起初对他吸引力不大,却意味着巨大的责任。他明白,不能再如此悠闲,必须振作,支撑起整个帝国的基业。“诸位爱卿请起。”
他挥手示意,群臣起身,接着发布新的命令:“任命姜子牙为丞相,闻仲为太尉,诸葛亮为御史大夫,全面执掌朝政;李斯退居御史一职。我刚即位,需逐步熟悉政务,待全面了解后,我将全力推行新政。另外,父皇曾偏爱大规模民力工程,从今往后,一律暂停。”
登基之初,嬴政便果断发布命令,重用亲信,推行新政,并考虑到了李斯年迈,不宜再担任丞相。尽管李斯不再位居丞相,秦云仍保留他在朝堂的位置,以示对其这位历朝元老的尊重。同时,他也向旧贵族表明立场,不会让他们彻底退出政治舞台,但新政必须迅速实施。
废除一切徭役苦役,能让黎民百姓深刻感受到他的立场。新君登基之初,自然需要更大的变革力度。况且,始皇帝虽然曾减轻民役,但仍保持征召名额,不让大量民夫回归农田。然而,现在的局势不同了。
始皇帝深知,修仙不只是建筑,但也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那些能惠泽后代的伟大工程。如今,将大权交给嬴政,苦役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这对全国百姓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然而,这份喜悦并非所有人都能分享,有些人甚至感到愤怒和恐惧。
大明为何根基动摇,为何面临危局?难道不是因为始皇帝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一心追求仙道,漠视黎民百姓的生死吗?然而如今,嬴政甫一登基,即欲减轻百姓负担,推行仁政。一旦他成功实施,那些人的败亡将无可避免,六国残余势力的复兴之机也将化为泡影。
岌岌可危啊!
在闽南以南的某个城墙并不高耸的城市内,
数十万项氏大军集结于训练场上。
这些士兵多为昔日流离失所之人,通过各种途径汇集到闽越以南,成为项氏一族的私兵。他们投身项氏,便深知命运已定。
而秦国之内,百姓饱受苦难,始皇帝苛政逼迫,使得众多百姓成为流民。他们用脚投票,使得项氏家族的力量迅速壮大。然而时移事易,未来的流民将不再如以往那么多,无法再为项氏提供迅速崛起的力量。如果他们仅凭现有实力,在闽南以南谋求长久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