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拐棍

李义自然很有眼力见的把这半成品递到道了皇帝的手里。肖锋拿在手里仔细的把玩着!

用树枝做出来的人工拐棍,常被雅称为“杖”或“手杖”。

看着这物件皇帝陛下首先想到的是那一句“杖藜徐步转斜阳”,现在也是太阳偏西要日落的时刻了。

可一想也不对,这仗黎说的是用黎木做的拐杖,这木明显不是黎木呀!

其实在大顺朝,制作拐棍的树枝,多选自山林间生长多年、质地坚韧、形态适宜的林木。

匠人精心挑选后,经过一番巧妙工艺,方能制成美观合用的手杖。

其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先剥去树皮,使其光洁;再削平突枝,令其顺手;继而打磨圆润,以防伤手。如此这般,一根质朴而实用的手杖便应运而生。

皇帝手里的这一个呢,明显没有上述的精细做工,树皮是剥去了的,突枝还没有削平,根本就说不上顺手吧!

皇帝陛下倒是也没有嫌弃,这毕竟是在赶路途中,小丹的这个朋友能够有此心思,并付诸了行动,也是很难得的。

皇帝陛下一边摩挲着这拐棍,一边说道“古人对拐棍的描述,多含深意与思考。有人言其“形如虬龙,势若飞虹”,赞其形态之美;也有人写其“坚如磐石,韧似蒲苇”,颂其质地之优。更有文人墨客,以杖为伴,游历山水,抒发胸臆,留下诸多佳话。你做这拐棍的时候可有想到这些!”

李义真真没有想到他见到皇帝了,皇帝陛下也要跟他说话了,可他们谈论的话题不是别的而是手仗,这是考验我有没有读过书吗?

唉!一个普通百姓,能够跟皇帝搭上话,这已是想都不敢想的荣宠呀,现在居然让我给遇到了,说拐棍就说拐棍吧,有的说就不错了,还想要啥呢!

李义赶紧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唉!想到啥是啥吧,先把话说出去,可不能让陛下觉的我是肚子里头没有墨水的草包。

“这手杖呀,是诗歌里头的常客,古时诸多诗篇,皆有手杖的踪迹。”

嗯!这个回答还不错,算会回话的,肖锋笑问道“朕问的是你做它时候的想法,你倒是敬乖扯到诗歌里头去,既然如此,那你就说说都有啥什么关于手杖的诗歌吧,也可以让小公爷长长见识。”

司马小丹最最不喜欢读书了,听道皇帝说可以让他长见识,就直接摇头道“皇帝舅舅呀,我不想长这方面的见识,我爹爹都说了人做自己擅长事情才能又快又好呢,我擅长的是练武功,不是这些。我不要听我不要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义连忙哄道,“小公爷这是陛下在考问我,看我会不会,懂不懂,放心吧,你没有危险了!”

他这么说,司马小丹也来了兴趣,俗话说的好,七岁八岁惹狗嫌,司马小丹现在就是这时候。

一听说自己不用学习,却可以看别人会不会出洋相,因此也来了兴趣,秒变画风道“那你就快点说呀,快点说!说不出来可丢脸了!说不出来可丢脸了!!”

李义突然觉的这被惯坏了的娃也是烦人的紧,皇帝陛下看到他的脸色以为他是不懂装懂呀,也跟着起哄道“快说快说,说好了有赏,说不好可以要被罚的呀!”

司马小丹也跟着起哄,“舅舅舅舅,他不会,您罚他吧!”

李义一看心里说,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呀,我也是十载寒窗出来的,科举考不中,诗词啥的总知道一些吧!

忙回答道“譬如,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一诗中,曾记述与友人执杖登山之景:“暮执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又于《田园乐》七首中,描绘渔家老人顶风策杖晚归之画面:“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皇帝点了点头道“不错,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