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木一直觉得这种会议很是无趣,故而没有参与这次的讨论,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自从陶器被熊洪发明出来以来,已经过去好几年的时间了,它和盐、铁、麻等并列,可以称得上是熊部落最重要的几个“拳头产品”。
但最近熊木有些烦。
之前做好的陶器,可能时间久了,有些开始变得容易潮湿,也不怎么防水了。
这让他很是苦恼,每天都有不少族人来找他,不是“存放粟米的罐子受潮了”,就是“水果罐头的罐子漏水”这样的问题,可经过检查,这些罐子或者大缸,都好好的,并没有在表面发现什么裂纹或者破洞。
这就很奇怪了,找不到原因,就没办法给予针对性的办法,而且族长又不在,更没有人能够给他提供建议,这就让他晚上睡觉的时候,也在想着陶器漏水的事情。
连续几天睡不好觉,让他又烦又累,每天早上顶着个大黑眼圈干活,晚上睡觉又梦到制陶,这滋味他可是受够了。
再加上配偶和即将出生的孩子,这种压力第一次让他感觉头皮发痒,居然开始掉头发了。
可问题总是要解决的啊!
熊木这些天一直为这个事情烦恼,甚至连制作陶胚这样的工作,也只是叮嘱手下的徒弟们来干。
熊杰是熊木的徒弟之一,但因为年纪小,很少有独当一面的机会,即便是他用陶轮做出了很多高质量的陶坯,也被熊木和熊土等人认为是运气好,而且本身陶轮也经过改进,制作出来的泥胚既轻便又美观,没办法跟熊杰扯上关系。
直到在秋收工作中,熊杰用几根短木棍和兽皮,制作了一个遮挡在脱粒机上面的挡板,大量减少了粟米的飞溅,节省下来不少粮食,而且还让脱粒机能够搬运到田间地头,节省了不少时间。
从这件事上,他看出熊杰在这个方面,的确像熊洪族长说的那样“有点天赋”。
熊部落最早的陶器,是熊洪用盘绕法制作的,每圈泥条之间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缝隙,由于被后面抹平,烧制前无法发现,烧制后有时候也看不到,所以有的时候罐子渗水找不到原因,也跟制作的工艺有关。
随着陶器的大量制作,再使用盘绕法制作陶器,就有些满足不了要求了。陶器要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可盘绕法制作的结构比较脆弱,很容易在脱坯的时候就碎开。这一方面是因为泥坯太大,还有就是这种方法粘性不能充分地发挥。
经过熊洪等人的改进,部落前两年发明了简易的陶轮,就是用脚踢或者脚踏的办法,把陶盘下面的连接结构给转动起来,让离心力来让陶罐的泥坯更加均匀,同时陶器的厚度也在不断地减小。
熊木也是参考了这样的结构,才有思路把脱粒机改成脚踏的。现在的陶轮,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个就是上面制作泥胚的托盘,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制作出来的泥胚可以是很圆润的形状,而且壁厚均匀,烧制起来的成功率也高;还有一个部分是下面的圆盘结构,就是类似一个大的车轮躺在地上,通过中心的木轴跟上部分连在一起,制作陶器时,双脚在下面踢动圆盘,上面的托盘就旋转起来,带动泥胚也一起旋转,双手只要稍微用力,就可以给陶胚塑形。
这个陶轮结构已经达到了部落现在的最高水平,而且这是从制坯开始的,一切流程都没有什么问题,但对防止陶器漏水,也没有太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