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请来的影评家,也对这部电影评价极高,那位钟老师发言的时间很长,说了很多。
这些人发言之后,厂子里的人反而没什么太多的意见。原先那些对这个剧本,对剪辑成片都有一些意见的人,现在倒不说话了。
这样这部电影基本上就定调了。
最后汪厂长总结性发言,把剧组成员表扬了一通,重点表扬了季宇宁这位执行导演和编剧,另外他还兼着配乐,主题歌的作词作曲。
审片结束,剧组一众人都特别兴奋。
季宇宁觉得这部电影在这一世,整个电影最终成片效果更好了,而且厂子里受到的非议,也不像前世那么激烈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1月20,周一。
下午,季宇宁和几位研究生班的师兄师姐来到杨周翰老师家。
李老师这个月出差在外,指导他们的老师换成了杨老师。
杨老师今天给他们上的小课,是在家里给他们上的。
听课的学生有4位,除了季宇宁之外,还有那位他最早认识的张老哥,他是研究生考试的第2名。这位张老哥是杨老师的研究生,从一入校,他的方向基本上就是研究莎士比亚。
另外还有一位是李赋宁老师的研究生,姓韩,这是位师姐,她是60年代初在京城大学西语系上的本科。她在研究生考试中是排在第3名。她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英国文学。
最后一位师兄,同样也是李赋宁老师的研究生,姓胡,今年已经40岁了。他在60年代初就已经本科毕业了。他是这次研究生考试的第5名。他的研究方向跟季宇宁差不多,都是侧重于语言学方面,他后来的研究方向是弥尔顿的诗歌。
杨老师在指导他们的时候,脸上总是带着笑。季宇宁觉得杨老师的笑容就像一朵花似的,笑起来有点儿像朱光潜老先生。
他觉得英语系英语专业的老师们基本上都是特别的温文尔雅,文质彬彬。
入校前,他听说京城大学中文系被很多人称为“君子系”。
入校后,他觉得真正的“君子系”,其实是他们西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