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修真世界之中的凡俗国度,被周边大宗门威压的还少了?
同样的道理,物极必反在任何时候也都是有效的,历史上这样的案例可不是一个两个。
比如历史上的大明帝国,当初朱元璋创建大明帝国之时,可是对文管集团的操守一清二楚,对所谓的孔圣人家族更是看得十分透彻。
洪武之时,朱元璋对文管集团的打压,可谓到了极致,给的薪水极其低下尚且不说,稍有不喜,众多罪名立马就会落到这些文官们身上。
一整个洪武时期,多少官员因此失去生命的?
朱元璋不就清楚这些士大夫们根本没有任何底线吗?不就是清楚的知道哪怕你给予了这些士大夫再多,他们也不会满足吗?
他就是清楚这些士大夫们的德行,就是明白这些士大夫们最想要的乃与天子共天下也,仿若前宋那般肆无忌惮剥削百姓才是这些士大夫集团们内心最大的愿望。
他不可能允许,更不可能同意,于是才有了洪武时期文管集团的‘凄惨’岁月。
可结果呢?
朱元璋刚刚身死,那接任的朱允炆还不是立马被士大夫们给忽悠瘸了?
那方孝孺还给朱允炆灌输上古井田制,效仿周天子施正,最关键的还是朱允炆特么的还当真了。
士大夫集团掌权之后的结局为何,朱允炆时期已经给出了直接答案,当时整个大明帝国的勋贵内心深处还有几个依旧忠心于他朱允炆的?
那李景隆携带五十万大军与朱棣作战,最后得了一个‘大明战神一代目’的戏称,当真你以为这就是李景隆真正的实力吗?
在北平府,朱高炽守卫之时,可是李景隆攻坚,几次眼看就要打入城内,眼看胜利在望,李景隆立马就会鸣金收兵,各种借口可谓奇葩,最关键的,还是这些借口哪怕奇葩,他身边的勋贵们都认了,都认为就是合理的。
人家从头到尾都在打假赛而已,你真以为朱棣将李景隆推到首功之位,是戏谑?人家心里头门清着呢!
后来大明帝国朱棣重拾山河,重置勋贵,再次制衡了文武,虽在永乐一朝文官集团相比于洪武时期,已经算得上舒服,但也仅此而已。
在这方面,朱棣和朱元璋还是有着诸多相似的。
然整个大明帝国的文武平衡也就到永乐一朝为止了。
大明帝国不可能重复所谓的‘靖难’,但却永远都无法避免三年一次的科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大明帝国的勋贵无法得到有效的更迭与历练,当士大夫集团永远都有着活水涌现,文武就再也不可能平衡。
大明帝国中后期,武将见到了文官,可是要下跪的,武将集团的脊梁骨早就被士大夫给打断了。
大明帝国中后期的皇帝们,对此可能没有一点想法和心思吗?
比如朱厚照亲征,不就是想要培养属于自己的勋贵集团吗?
结果呢,落水而亡,放佛大明帝国的皇帝真就易溶于水也。
搞死了你,还要狠狠的贬低你一番,史书可在这些士大夫手中完成,春秋笔法了解一下。
在他之上的朱见深,这个可以排在大明帝国皇帝第三的‘小汉武’,还不是同样在最后死的不明不白?
这种现象出现初期,当时的大明帝国皇帝已然有所察觉,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时代,这厮为何要让翰林院教导内宫太监读书,为何搞出来司礼监和秉笔监,不就是为了让太监平衡内阁吗?
不就是已经看出勋贵集团到了他时期,已经逐渐走向没落,再也无法与士大夫们形成制衡了吗?
可惜,他依旧低估了士大夫们的狠辣,年纪轻轻就在史书上留下近乎于暴毙的记载。
很多事情不是你提防人家就不出现的,不是你镇压就可以将之彻底摧毁的,利益集团的出现从来都不可能避免得了,灵气复苏之前的刘浩龙国不也同样没有任何例外吗?
且不说其他,就是刘浩龙国当时所谓的文艺圈,无论是所谓的作家圈还是后续的娱乐圈,稍微对此有着一丝了解的,就清楚这几个圈圈顶层从始至终都没有在人家三代之外流转。
人家至始至终也没有任何掩藏,人家一开始就明确了非大院子地你就不能拥有话语权。
其中最显着的不就是冯裤子吗?
这厮之所以能够出头,就是凭借着给那些所谓的大院子地们鞍前马后,就这样还落得个冯裤子的称号,人家那些所谓的大院子地们,从头到尾也没有看得起过他,这就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