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很多细节需要精密计算,然后将各项数据配合。
徐毅立即用感知敏锐的神识和科研仪器,测定孢子的质量、湿度等数据。
他在计算孢子受到冲击波后,惯性的作用效果。
时间分秒必争,徐毅进行大量计算。
其中涉及物理、化学、灵能等多门学科。
他很快得出结论。
只要爆炸的规模超过临界点。
爆炸边缘的冲击波会犹如实质,形成一堵空气之墙。
在冲击波扩散的过程中,其波阵面的位置,会积累大量高浓度孢子!
由于冲击波注定会衰减,因此孢子的浓度,会从波阵面到外界,呈现逐渐衰减的趋势。
高浓度和低浓度之间,必定会存在一个合适的起爆浓度!
据徐毅推算,如果爆炸的规模足够大,甚至可以忽略烘干这个步骤。
这些符合爆炸条件的区域,将构成一个球体爆炸外壳。
其爆炸面,不是点状,也不是放射状,而是球面状!
等效于无数个相控阵列爆破点,以几何球面分布。
如果球面足够完美,将球面同时引爆形成的爆轰波,会在球面的中心点完成汇聚。
其能量集中的规模,甚至比锥形弹头形成的金属射流更强百倍!
不过,这仅仅是孢子爆炸的第一重效果。
紧邻外壳的内层,是大量极高浓度的孢子!
在爆轰波聚集到球心之前,它们会先被这些孢子吸收。
强烈的冲击会以极高压力,直接将这些本不该形成粉尘爆炸的孢子,强行压燃!
并且,由于继承了第一重的爆炸冲击力,爆轰波会与之反射叠加,然后才聚集到球体中心。
二次爆炸与一次爆炸形成激波,这一段计算太过复杂,徐毅短时间也无法知晓精确结果。
不过,他估计球面中心的爆炸威力,至少会在灵核湮灭弹的基础上,增幅万倍!
这必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爆炸。
徐毅不知道这种能量级数的爆炸,会引发何种后果。
他没有因此得意忘形,这一计划的实现条件极度苛刻。
首先,他要让灵核湮灭弹的爆炸尽可能均匀平整。
冲击波有自平整特性,随着半径扩大,其外观越是趋于正球形,可以抹平爆炸形态不均匀的误差。
其次,徐毅要精确控制爆炸威力,让冲击波的扩散速度,与孢子的惯性相匹配。
冲击波过快,会越过孢子,无法在波阵面有效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