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郑国又投靠了晋国,公元前599年冬天,楚庄王再次率军征伐郑国。晋景公不敢怠慢,赶紧派遣上军佐士会,率领晋军前来救援郑国。楚军在颖水南岸,晋军在颖水北岸,隔颖水对峙。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楚军在城濮之战中的惨败,楚庄王当然知道。眼看着晋军在颖水以北扎下了营寨,短时间内没有撤走的意思。寒冬将至,楚军难以为继,所以楚庄王率领楚军撤走了。
一个小小的郑国都拿不下来,自己怎么在中原称霸?来年春天,楚庄王再次率楚军北上。楚军首先攻打郑国的栎邑,以震慑郑军。当年郑厉公被赶下台,就在栎邑养精蓄锐,后来复位成功。
郑军哪里是楚军的对手,打不过只好投降。自楚庄王继位,郑国在楚国、晋国间左右逢源。不但楚庄王没办法,晋国的君臣也没有办法。楚国想兼并郑国,根本做不到,晋国也是一样。
晋军打过来,郑国君臣就对晋国笑脸相迎;楚军打过来,就与楚军签订纳贡称臣的不平等盟约。除此之外,郑国别无他法。
郑国归附了楚国,楚军能不能长期在郑国驻扎?不可能,因为楚国地域辽阔,几十个被楚国兼并的诸侯国,经常复叛复降,让历任楚王焦头烂额。楚国需要用兵的地方,何止中原。
郑国又投入了楚国的怀抱,让晋国君臣情何以堪。得知郑国归楚,晋景公立即派遣中军佐荀林父,率领晋国军队赶往郑国。
晋国的中军佐,仍然是晋国的臣子。但趾高气昂的荀林父,竟然当面指责郑襄公,为什么背弃与晋国签订的盟约?为什么又与楚国签订了盟约?这样的问题,郑国君臣恐怕只能支支吾吾。
除了笑脸相迎,就是再次与晋国订立盟约。这是郑国没有选择的选择,陈国、宋国、曹国等诸侯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晋国的号召力,还是有的。公元前599年,晋国纠集了齐国、鲁国、卫国、宋国、郑国、曹国、莒国、邾国、薛国、滕国、杞国和邾国,加上盟主晋国,总共十三国的兵力,准备攻打秦国。
看上去人多势众,其实是一群乌合之众。当联军来到泾水下游,就停了下来。各国军队各自为政,有的想打,有的想回去。
秦国那边,当然如临大敌。这时的秦国国君,是秦共公之子嬴荣,就是秦桓公。秦桓公听从了一位大臣的计策,就是在上游往泾水里下毒。这一招果然奏效,不断有联军将士中毒身亡。
晋军和其他诸侯国军队,人心惶惶,哪里还有心情去和秦军交战。联军的总指挥,是晋军中军将荀偃。荀偃发布命令,要求晋军和其他诸侯国的军队,要唯他荀偃的马首是瞻。但下军将栾黡,根本不顾荀偃的命令。为保存实力,竟率领晋国下军撤兵了。
其他诸侯国见晋军撤兵了,纷纷要求撤兵。一场兴师动众的攻秦行动,在近乎儿戏的操作中,变成了“迁延之役”。
鲁国有“三桓”,控制着鲁国的朝政;郑国有“七穆”,控制着郑国的朝政。两国的国君,很难拥有至高无上的的国君权威。
郑穆公姬兰,于公元前606年去世。继位的儿子姬夷,就是郑灵公。郑灵公因和公子姬宋开玩笑,结果被姬宋杀死,在位不到一年。郑灵公之弟姬坚继位,就是郑襄公。
郑穆公至少有十三个儿子,前两个儿子都是国君。后面还有七个儿子,因为在郑国位高权重,逐渐成为郑国的“七穆”。
姬去疾,字子良,七穆良氏始祖;姬喜,字子罕,七穆罕氏始祖;姬騑,字子驷,七穆驷氏始祖;姬发,字子国,七穆国氏始祖;姬偃,字子游,七穆游氏始祖;姬舒,字子印,七穆印氏始祖;姬平,字子丰,七穆丰氏始祖。
其中七穆国氏始祖姬发,竟然与周武王姬发同名同姓。当然,自此以后,郑穆公的子孙后代,都有了新的姓氏。
郑穆公的确是个非凡的人物,他不但让妻妾们生了这么多儿子。还有一个女儿,更值得一提,她就是夏姬。因为最初嫁给夏御叔,故得名夏姬。具体真正名字叫什么,不得而知。
夏姬是郑穆公少妃姚子所生,因艳丽绝伦,让很多男人神魂颠倒,包括陈国一众君臣。儿子夏徵舒为了母亲的脸面,杀死了陈国君臣,自己也被杀。无节制的男欢女爱,往往关乎生死存亡。
公元前599年,鲁国公孙归父率军攻打邾国,攻占了绎地。
公元前598年,郑国与晋国在鄢陵再次缔结盟约。
对郑国出尔反尔,楚庄王早已经习以为常。但郑国这个钉子,楚庄王一定要拔除。不然的话,楚庄王在中原称霸,绝无可能。
与其父、祖辈相比,楚庄王攻打郑国的次数,无疑是最多的。因为郑国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四战之地。楚国历任国君,并不是没有占领郑国的想法。晋国历任国君,也是一样的想法。
但是,由于各大诸侯国之间的互相制约,一些相对弱小的诸侯国,反而能够在强大诸侯国的夹缝中,获得一线生机,苟延残喘。卫国、郑国、宋国、陈国、曹国等等,都是这样。
楚国想完全兼并郑国,实力暂时达不到;晋国更想兼并郑国,也没有那个实力。况且西方的秦国,时刻对晋国虎视眈眈。秦国希望楚国和晋国互相消耗,楚国何尝不是这么想。
要想兼并中小规模的诸侯国,只有继续发展国力,壮大实力,别无他法。楚庄王任命孙叔敖为令尹以后,大力发展国内生产,使楚国各方面的实力,达到了与晋国一决高下的程度。
经过几个月厉兵秣马,公元前597年春天,楚庄王再次发兵北上,攻打郑国。楚庄王御驾亲征,让令尹孙叔敖率领中军,子重率领左军,子反率领右军。楚国三军浩浩荡荡,杀奔郑国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