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杨广挂帅伐南陈 罗融大败隋朝军

隋唐演义群英传 离耳 2976 字 1个月前

于是,隋文帝杨坚以晋王杨广为元帅,越王杨素为副元帅,正式拉开了这场波澜壮阔的伐陈之战的宏伟序幕。

此次出征,意义非凡,规模空前。兴隋九老,那是大隋的赫赫功臣,除了因事未能参战的靠山王杨林、忠孝王伍建章以及定彦平外,其余众人倾巢出动。

他们个个身经百战,久经沙场,那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无畏的勇气,使其成为大隋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战将的数量更是多达千员,这阵容堪称无比强大,令人望而生畏。

镇殿大将军宇文成都肩负着守卫都城的重任,未能随军出征。但扫北时期的名将左天成、魏成、新永丰,皆毫不犹豫地披甲上阵。他们目光坚定,身姿矫健,仿佛随时准备冲锋陷阵,杀敌报国。

唐国公李渊,他目光坚定如炬,心中志在为国立功,一展家族的荣耀。

窦建德,满怀豪情壮志,那昂扬的斗志仿佛燃烧的烈焰,欲在战场上一展雄风,名垂青史。

麻叔谋,勇猛无畏,每一次冲锋都冲在最前,毫不畏惧生死。

左天成的父亲左都茂,为了儿子的荣誉,也毅然投身战场,那坚定的步伐彰显着一位父亲的深沉之爱。

高颖的儿子高弘德,年轻有为,朝气蓬勃,他渴望在这战火纷飞中证明自己的实力,为家族争光添彩。

一时间,大隋的军队士气高昂到了极点。旌旗蔽日,宛如一片五彩斑斓的云霞。马蹄声响彻云霄,犹如阵阵惊雷。

喊杀声震彻天地,仿佛要将苍穹撕裂。那浩浩荡荡的队伍,仿佛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带着排山倒海之势,向着南陈滚滚而去,势要将这片分裂的土地重新统一在大隋的旗帜之下。

且说这隋文帝的长子,太子杨勇为何没有挂帅?此事背后的缘由错综复杂。

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独孤皇后对杨广的偏爱。独孤皇后常常在隋文帝杨坚耳边念叨杨广的种种优点,对杨勇却是诸多挑剔和不满。她总是有意无意地贬低杨勇,夸赞杨广的聪明伶俐、英勇果断。在独孤皇后的影响下,杨坚对杨勇的看法也逐渐产生了变化。

而另外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这杨勇自身的无能。杨勇平日里养尊处优,过惯了安逸舒适的生活,早已消磨了斗志和进取之心。在处理政务时,他常常表现得优柔寡断,面对复杂的问题,总是毫无主见,犹犹豫豫,致使许多本可把握的良机白白错失。

有一次,大臣们就一项重要的决策向他请示,杨勇却支支吾吾地说道:“这……此事容我再想想,你们先退下吧。”这让大臣们面面相觑,无奈摇头。

在军事方面,杨勇更是一窍不通。他既不懂排兵布阵的精妙之处,又不知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当别人与他谈论军事时,他总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倘若他不是凭借着嫡长子的身份,恐怕在众多皇子中难以有立足之地。隋文帝杨坚作为一国之君,目光敏锐,深知他的能力不足以担当起挂帅出征、统一天下的重任。

杨坚曾私下对心腹大臣感慨道:“杨勇此子,实在难堪大用,若让他挂帅,只怕会误了国家大事。”

相较之下,杨广表现出的果敢、智慧和军事才能,更让杨坚觉得其是能够成就大业之人。

正因如此,在这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杨勇只能被排除在挂帅人选之外,而杨广则获得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得以在战场上一展身手,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增添光彩。

杨广大军兵分三路,气势汹汹地向南陈进发。

西路大军从成都出击,由鱼俱罗带队。鱼俱罗身先士卒,率领着将士们一路高歌猛进。他们士气高昂,怀着必胜的信念,向着敌军的防线奋勇冲击。

中路大军从武昌进军,由高颖带队。高颖经验丰富,指挥若定。他精心部署着每一步战略,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

而最为豪华的部队当属东路大军,由杨广亲自带队。只因为南陈的统治重心皆在江东一带,这里有着京口、建康(又名金陵,即今天的南京城)等军事重镇。而且南陈在此地部署了刘天孝、罗融、萧摩诃等大将。

刘天孝作战勇猛,威名远扬;罗融足智多谋,善于应变;萧摩诃更是南陈的一员猛将,武艺高强,让敌军闻风丧胆。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和重要的战略要地,杨广深知这一路的艰难与挑战,但他心中的野心和对胜利的渴望让他毫不退缩,誓要一举攻克这些重镇,为统一大业立下不朽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