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脸色一沉,喝道:“葛氏,你在门后鬼鬼祟祟做什么?”
葛氏缩了缩脖子,磨磨蹭蹭地从屋里走了出来,脸上堆着不自然的笑:“爹,我就听到你们说的事儿,好奇罢了。”
村长哼了一声:“好奇也不能在这儿偷听,没个规矩!”
宋芫看了葛氏一眼,没多计较,继续说道:“村长,咱们接着再说学堂的事,学堂办成后,这样一来,村里的孩子们也能有个出路,不至于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村长激动得手都有些颤抖,连连点头:“好啊!好啊!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他们村这么多年,都没几个人识字的。
要上学只能去镇上,路途遥远不说,费用也高,村里没几家能负担得起,所以大多孩子都只能在家务农。
小主,
要是真能办个学堂,那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啊!
而宋芫的想法也很简单,他家宋争渡日后总是要走仕途的,这名声自然是要早早积累。
办个学堂,既能帮助村里的孩子们,也能为宋争渡积累些好名声,日后在官场上也能多些助力。
“你放心,村里一定全力支持你办这学堂!”村长说着,还激动地拍了拍大腿。
“村里还有些闲置的地,咱们可以选一块好地方,盖几间屋子做学堂。至于先生嘛……”
“先生的事儿,我这边会想办法,另外费用的话,我可以承担大部分,但我有一个要求。”宋芫说到这,故意停顿了下来。
村长赶紧表示道:“小宋你尽管说,老头子我肯定答应。”
宋芫便说:“这学堂既然是为村里孩子办的,那不论家境贫富,都要有机会入学。”
“家境稍好的,适当交点束修,家里实在困难的,便全免学费,绝不能因为钱的事儿,让孩子们失去读书的机会。”
村长抚着胡须,连连称是:“应该的,应该的!”
接着便听宋芫又说:“不论男娃女娃,都应该一视同仁,有进学堂读书的机会。”
村长一听,差点连胡须都捋断了,他略带为难地看着宋芫,缓缓开口道:“小宋啊,你说让男娃读书,这大伙都没啥意见,可女娃……”
“咱这村子祖祖辈辈的规矩,女娃都是在家学些针线女红,以后好嫁人过日子,读书识字对她们来说,好像没太大用处啊。”
宋芫淡淡看了村长一眼,咬死不改口:“既然是我出资办学堂,那就该由我说了算,女娃又如何?同样是村里的孩子,也该有受教育的权利。”
村长张了张嘴,还想再劝,却被宋芫抬手打断:“村长,您就别再劝了。我主意已定,要是因为这个条件不能办学堂,那我也没办法。”
村长皱着眉头,神色有些纠结。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宋争渡开口了:“村长,我大哥也是为了村里好。女娃读书识字,不仅能开阔眼界,还能更好地教导下一代。”
“您想想,一个有学识的母亲,教出来的孩子能差吗?”
村长听了宋争渡的话,仍有些犹豫。
村长年岁已高,思想难免有些保守,一下子很难转变过来,对宋芫提出的这种要求也实在难以理解。
他虽知道宋家宠女娃,连二丫丫丫两个女娃都能参与祭祀,可让女娃也入学堂读书,这在他看来还是太过超前了。
毕竟在村长的观念里,女娃的归宿是相夫教子,而不是像男娃一样读书识字、出人头地。
这时宋芫又说:“村长,你甭担心,咱也不是说非得女娃读四书五经,毕竟女娃又不能考科举,只是教她们识些字,算账什么的,以后也好帮衬家里的生计。”
听了宋芫的话,村长这才放心下来,只要不是教写诗作画、舞文弄墨走那文人雅士的路,只是让女娃识些字、会算账,将来能把家里操持得更好,那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最终,村长点了点头,说道:“行,那就按你说的办。”
一旁的葛氏眼睛滴溜溜地转,这时,葛氏又凑了上来,脸上堆满了讨好的笑:“小宋啊,你看我家小豪从小就机灵,这学堂要是办起来,可一定要让他第一个入学呀。”
宋芫道:“只要小豪符合入学条件,自然是可以来上学的。这学堂是为村里所有孩子办的,只要是愿意读书的孩子,我们都欢迎。”
葛氏听了,脸上的笑容更盛了:“那是那是,我家小豪肯定愿意读书,以后说不定还能像二林一样中个秀才呢。”
村长在一旁皱了皱眉头,对葛氏说道:“大江媳妇,你先别在这儿瞎掺和,小宋他们还有事要商量呢,你先回屋去。”
葛氏撇了撇嘴,但还是不敢违抗公爹的话,只好不情愿地回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