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礼制新篇

"但礼之本义何在?"一位新科出身的官员反问,"礼者,理也。理应与时俱进,否则如何服务现实?"

正争论间,叶知秧踱步而出:"诸位可知,现在的礼制,其实也是历代改良的结果?"

她取出一份古籍:"《周礼》与《仪礼》的记载就多有不同。这说明古人也是根据时代需要不断调整礼制的。关键是要把握礼的精神。"

这番话让争议暂时平息。但更大的挑战来自民间。有人担心新礼会破坏传统,动摇伦常。

明德堂决定用实践来回应质疑。他们在各地学堂推行"礼教实验",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新礼仪,并记录效果。

效果出人意料地好。简化后的礼仪不但没有减少庄重感,反而因为易于执行而被更多人接受。特别是在新兴的商业、外交场合,改良后的礼仪显示出极强的实用性。

"先生,您看这个。"王子明递上一份调查报告。各地学堂发现,接受新礼教的学生,在与人交往时既保持了礼数,又显得更加自然真诚。

"这才是礼的真谛。"叶知秧说,"礼不是束缚,而是规范;不是压制,而是引导。"

一个意外的支持来自边疆。游牧部族的首领表示,改良后的礼仪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汉文化。

"以前那些繁复的礼节,"一位部族长老说,"我们总觉得疏离。但现在这种既重实质又讲究灵活的礼仪,反而让我们感受到了真诚。"

最好的证明来自一场特殊的外交活动。当域外使节来访时,新礼仪的优势充分显现:它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又具有足够的包容性,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自在相处。

"这不正是礼的真正价值吗?"林月笙说,"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既有规矩,又有温度。"

随着实践深入,新的发现不断涌现。有学堂发现,结合实际改良的礼仪反而更能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学生们不再把礼仪当作死板的规矩,而是理解了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