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何激进?"叶知秋反问,"天下英才,岂分贵贱?况且这也是陛下的意思。"
提到新帝,几位大臣不再多言。叶知秋继续道:"择选官员也请几位举荐,要德才兼备之人。"
直到日上三竿,各项规矩才最终敲定。考官名单上,既有饱学之士,也有行伍出身的将领,更有精通医术的叶家姐妹。
三日后,明德堂外人山人海。三千多名求学者排成长队,依次进入考场。第一关才学考核,题目是"论天下治理之要"。
叶知秋和萧远珩坐在角落里,看着学子们奋笔疾书。其中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年特别引人注意,他写得极快,笔下不停,神情专注。
"那孩子叫王子明,是个平民子弟。"萧远珩小声道,"听说为了来明德堂求学,走了十多天的路。"
叶知秋点头:"人穷志不穷,正是我们要寻的人才。"
第二关实务考验更为特别。考官设置了各种实际问题,要求学子们现场解答。比如某地发生水患,该如何救援;边境商路受阻,如何化解;民间有人造谣生事,该怎么处置。
一位贵族子弟面对水患题目,说要调动官兵救援,征集粮草赈灾。答得中规中矩,却不够深入。
轮到王子明时,他的回答让考官眼前一亮:"首要是疏通河道,让水有出路;其次是就地取材,用芦苇编排解急;再则是统计受灾人数,妥善安置;最后还要想办法解决灾后重建......"
"好!"叶知秋忍不住赞叹,"这孩子懂得实务,必是经历过苦难的。"
第三关品性考核最为独特。考官故意设置各种诱惑和陷阱,考验学子们的品性。有人送礼想要通过考试,有人威胁要打击报复,还有人许诺重金利诱。
让叶知秋欣慰的是,大多数学子都经受住了考验。特别是那些出身寒门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更加坚定。
考核持续了整整七天。最终从三千多人中选出了一百名优秀学子,其中竟有六成是平民子弟。
"夫人,"一位考官有些担忧,"平民子弟比例是否太高了?会不会影响明德堂的声誉?"
叶知秋严肃地说:"明德堂的声誉不在于学生出身,而在于能否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当晚,叶知秋和萧远珩在书房制定教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