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他新得到的记忆中,这四次衰退被追溯到他的先祖派遣人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对日本造成了巨大影响。
当时,日本财团的主要银行遭受重创,运营环境逐渐恶化,积累了大量的不良债务,利润下滑,坏账总量一度达到73万亿日元。
这四次经济萧条大致每十年发生一次,既是对经济自然周期的响应,也是国际力量对抗的结果。日本的经济发展并不平坦,充满竞争与争斗,激烈程度堪比战争。
以商贸立国、制造立国为目标的国家政策,在现实中主要体现为‘商权’的竞争。‘商权’的竞争涵盖了从资源开采到市场销售整个价值链的每个环节。
日本财团的核心机构——综合商社,在这场竞争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在全球贸易、投资、金融服务、人才流动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强大的功能,事实上充当了财团甚至日本社会内部经济的总体协调员。
在海外扩张过程中,每当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时,总是综合商社先开疆拓土,旨在开辟贸易路径、掌控‘商权’,为制造企业的进入铺设道路。
比如,日本最知名的综合商社之一的田井物产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总共投入了大约4亿美元,参与投资的企业多达152家,但其在中国业务量占全球的比例仅为8%左右。
对像田井物产这样的大型企业而言,4亿美元虽然不是一个小数字,但相对于其带动的整体效应而言,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实际上
尽管组建联盟不一定能直接减轻坏账或增强资本充足率,但它能通过优化结构、精简化组织、整合服务以及策略调整等方式实现成本节约,从而使银行整体规模得以扩大,更能应对坏账挑战。重组后的金融机构将更易于实现股权流动,从保护性的合作竞争向开放式市场竞争转变。
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需求(原表述中提到的“中国特需”)带来的推动力,日本经济开始复苏。日本的企业界尤其是大财阀的成员,在全球特别是中国市场的活动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表面上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实质上增强了对中国经济活动的影响、渗透乃至掌控能力。伴随国内经济环境好转,大企业的业绩增长也为银行处理信贷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稳固并提升了日本在全球债权国的地位。同时,其海外市场扩张策略使其更加接近成为一个全球领先的金融大国。
借助财阀体系的强大支撑,多家日企不仅抵御住了前些年的全球经济动荡,反而在某些关键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全球领导地位,尤其是在21世纪初通过技术创新(主要是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确保了长久的竞争优势。通过跨国运作的战略布局,特别是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日企不仅促进了国内经济增长,也加强了国际影响力,特别是在消费电子及汽车制造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战略的重点转向知识产权保护,日本逐渐调整了其经济增长模式,强调知识资本对于国家发展的驱动作用,逐步转变为依靠知识产权的国家策略。这一变化伴随了一系列经济结构改革措施,比如大银行之间的合并重组以及综合性贸易公司的战略转型,这些都体现了对国际资源和供应链掌控力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