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了某些人,能不能带脑子看电影?”
郁献音无意间看到表妹直播间吵起来了,连忙帮助表妹改变直播间风向。
“哎,表妹有没有发现,其实这黑白的画面还挺有味道的,尤其是现在这个镜头,陪审员们的表情都看得一清二楚,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小表妹秒懂自己表姐的意思,很是配合的把话题变成对电影的夸赞,尤其是对她目前好感度最高的8号陪审员。
“是的,特别是那个8号陪审员,他坚持要重新审查证据,说不能这么轻易就定一个人的罪。哇,这台词,说得真好!”郁献音表妹揶揄自己,“我刚才还觉得这电影会无聊到让我打瞌睡,结果现在我连眼皮都不敢眨一下!”
弹幕风向顺利从争吵不休变成了对8号的夸赞。
少年从小在垃圾区长大,母亲早早便去世了,后来又是父亲因为伪造罪入狱。少年人生中的十八年挨打是他日常所经历的家常便饭。
而少年生活的垃圾区本来就存在很高的犯罪率和社会问题,大家带着对贫民窟少年的偏见,轻而易举下了定论——有罪当死。
8号陪审员的坚持促使陪审团重新审视所有证据,并开始逐一讨论每个细节。
随着讨论的深入,陪审员们的性格特点开始显露出来。
有的陪审员因为自身经历或者对被告背景的偏见而坚定地认为他有罪;有的则更加理性,愿意听取不同的观点。
讨论过程中,紧张情绪逐渐升级,争吵和冲突不断,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逐渐浮出水面。
比如,4号陪审员是一位理智且冷静的人士,他对证据进行了严谨的分析;3号陪审员则是一个暴躁易怒的人,他对被告充满敌意,部分原因是出于个人的家庭经历;而10号陪审员则明显表现出对垃圾区出身者的歧视态度。
10号一开始的态度就是直接说,他也曾接触过这种垃圾区的人,这种垃圾区出生的人一生下来就是骗子,谁相信少年的话谁就是太无知了。
此时眼看9号年长陪审员就要因为10号对垃圾区的歧视而吵起来,1号陪审员站了出来维持秩序,让大家轮流来一一介绍为什么觉得少年杀人了?
8号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可以相信女人的证词,她说她透过空的电车亲眼看到了少年举起刀子,那为什么不可以相信少年的说词?
反正两个人都是无凭无据凭口说的,怎么能区别对待二人的说词?总不能因为少年是一个贫民窟出生并且经常挨打的人,就觉得他会起杀心?
更何况都说了少年经常挨打,又怎么会突然因为这一次被打了两耳光就激情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