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点,这里所见,处处蕴含着希望啊……
旧年建起的书院跟村中私塾,开春后正式开学。
周边村落的、镇子上的、甚至邻县的孩童争先恐后往玉溪村来。
村民最喜这样的热闹,但又怕打扰了教学,就站在沿途路边看孩子们进村的热烈场景。
李婆子认认真真数数,边数边咋舌。
“五十三……一百零九……一百六十七!我的娘喂,这都快二百了,后头还有没数的,私塾总共收了多少学子啊?就晒谷场那点地方,挤得下不?要不咱把晒谷场再扩一扩?”
小七阿爷特地提着张凳子在路边坐,闻言老人笑呵呵,眼里闪着睿智,“寻常私塾肯定不会有这么多人,何况私塾只收九岁往下教授启蒙,那就该更少些……但是咱村不一样嘛。”
连林家姑婆都特地出来凑个角,闻言点头笑道,“就是这个话,咱玉溪村不一样。只瞧村里咱这几个年级最长的老家伙,身子骨至今健朗,为啥来着?因为咱村有百相草啊。好多抢着挤着要送自家孩子过来的人,冲的便是这个,为人父母,不止盼孩子学有所成,更盼他们健健康康。”
李婆子抚掌,“明白了!回头我再去各家串门去,每家我都给薅点百相草!凑一块煮茶送去私塾给娃子们喝!”
林阿奶牵着两个小孙子,闷笑不已,故意揶揄,“咋?你家好几亩的药地,还非要拉着大伙一块凑百相草啊?这就不舍得了?”
“看你这话说的,那是舍不舍得的事吗?玉溪村是咱大家伙的玉溪村,私塾是咱大家伙建的私塾,送茶的好名头当然也该是大家伙一块拿嘛!……咳,要叫我一个人出百相草,那还真有点舍不得哈哈哈!两百人的茶水供应,我每天得往里贴多少银子的百相草?不成,还得跟大家伙薅去!”
唠嗑的一众愣是被李婆子逗得哄笑。
而进村来的孩子及送孩子来的各家大人,激动兴奋有之,雀跃好奇有之,庆幸更是有之。
村中央原来的晒谷场,偌大晒稻子的地方,如今立了一座崭新的私塾。
白墙灰瓦,木门方窗,窗子特地往大了做,让室内采光明亮。
整座私塾设六个教舍,旁边还特地空出一小片地方供教书的夫子休憩,还有一间可以生火做饭煮茶的小灶房。
教舍前又划开一个小场地,让下课的孩童们有个地方活动玩耍。
能想到的、能照顾的方方面面,村民们建私塾的时候都想到了,没想到的也请教过徐老先生,听取他的意见做了规划及调整。
认真算来,这是梧桐镇迄今为止最大、最规整的私塾。
跟私塾的规模相比,旁边那排联排三居室,简陋得可怜……
“阿娘,我以后真的能在玉溪村上学啦?我可以看到种在地里的百相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