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哀思

雏鹰的荣耀 匂宫出梦 2292 字 2个月前

在塔列朗亲王和艾格隆的共同“努力”之下,原本一场可能足以席卷整个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的舆论风暴(或者说吃瓜大戏),最终悄无声息地平息了下来。

特蕾莎在百般不情愿之下,终于还是选择了偃旗息鼓,她原本精心准备、足以将玛丽亚置之于死地的计划,最后只能以玛丽亚向特蕾莎公开道歉并且保证以后谨言慎行作为结束。

虽然这种结果对心高气傲的玛丽亚来说,已经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羞辱,但是对特蕾莎来说,当然无法满意。

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手中的炸弹成了“哑炮”,她的心中自然也充满了不甘和怨愤。

这不是和平,只是暂时的休战。两个彼此仇视的女人,只是暂时掩饰了心中对彼此的仇恨,等待着下一次报复的机会。

宫廷一向是个小道消息满天飞的地方,虽然艾格隆和特蕾莎都对这件事采取了严厉封锁的态度,但是动静既然闹得这么大,自然也会免不了会有些蛛丝马迹传了出来——毕竟,玛丽亚出宫前往巴黎之后被人强行带了回来,是瞒不过有心人的。

小道消息很快就在宫廷当中暗自流传,虽然碍于陛下的严令谁也不敢公开讨论,但是满怀八卦之心的廷臣和贵妇们,还是在好奇心和“窥探欲”的驱动下,在私下聚会里谈及此事,交换信息和彼此的看法。

没有人知道整个事件的全貌,自然他们口中的故事就充满了“脑补”的成分。

有人传言玛丽亚公主得罪了皇后陛下,所以被皇后陛下严令不许私自出宫,于是把人“请”了回来;甚至还有人私下里传说,公主殿下被带回来之后受到了严厉斥责,甚至还被皇后陛下打了耳光,具体细节还说得绘声绘色——虽然这些猜测有些离奇,但是却好像和事实又有一点接近。

总之,这一起事件成了宫廷短时间内的“八卦热点”,但是因为事情并不严重所以热度又很快冷却了下来,但谈及此事的所有人一致同意,两位公主之间的争斗绝没有结束,未来肯定还会有大戏发生,他们也满怀着吃瓜的心情等待着下一场大戏。

不过,对艾格隆来说,哪怕只是将危机延缓下来,对他来说也足以庆幸了。

虽然这一场风波已经成为了“往事”,但是他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些后怕。

他一向是个喜欢积极进取的人,绝不喜欢“得过且过”的处事方式,更不容许自己处在随时可能爆发危机的状态当中。

可是,现在的他,夹在逐渐被触及真正底线的特蕾莎、以及满怀怨恨只想报复的玛丽亚中间,哪怕一时间也有种只求能够暂时“安静”就好。

此刻的他只想要家宅安宁,不至于让自己成为臣民们和各国君王“同事”们眼中的笑柄(虽然这些祸事都是他自己引出来的)。

随着事件热度下降,艾格隆和整个宫廷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迎奉先皇遗骨回巴黎”一事上面。

在艾格隆亲自迎接灵柩回到法国本土之后,拿破仑皇帝终于回归了他心心念念的祖国,按照预定的计划,拿破仑皇帝的灵柩将沿着他1815年复辟的路线一路前行直到巴黎为止。

不过,那一次的拿破仑,意气风发只想再与命运决战一起,他的行动迅速而且不可阻挡,仅仅花了十几天就带着反戈一击的大军冲进了巴黎。

而这一次,他的行程就要慢得多了。

因为在他灵柩所经过之处,各个地方政府都安排了盛大的游行和纪念仪式。皇帝的灵柩,也在这些走走停停的庆典当中,缓慢而又不可阻挡地向着他忠诚的巴黎。

人群在聚集的时候,会产生“情绪共振”的效应,人会比平常更加容易被感染、被感动,而这也是艾格隆刻意为之的结果,他一贯善于借用先皇的威名,而人们越是怀恋和哀悼先皇,就越是在无形当中增加他们对“帝国”的认同。

从实际情况来看,艾格隆的做法效果还很不错。

这些仪式既隆重又热烈,闻名而来的老兵和乡民们,拖家带口地围在道路的两旁,亲眼目睹皇帝灵柩的归途,他们中许多人身穿着已经破旧的军服,有勋章着则神采飞扬地把勋章摆在了最显眼的地方。

眼下离拿破仑皇帝最后一次告别法国,也不过过去了16年而已,当年在他麾下战斗的老兵,许多仍旧健在,此刻他们看着自己曾经意气风发的统帅以这种方式回到祖国,又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不少老兵激动得涕泪交流。甚至还有不少人挤在一起,拼命凑近灵柩,只为伸手触碰一下灵柩的边沿。

而盛装打扮的妇女们,则流着眼泪站在两边,将花篮里的鲜花抛洒在路上,让承载着皇帝灵柩的炮车可以从上面碾过,带上祖国的芳香和子民们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