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崩溃和无奈,大概是从生活的窘迫和压力中开始的

如果你费尽千辛万苦爬出黑暗的洞穴,你还会回来拯救洞穴里的人吗?

你告诉他们,你们看到的东西都是假的,外面才是真正的世界。这将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洞穴里的人会用他们的无知吞噬你。这就是着名的哲学故事,柏拉图的洞穴寓言。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对话录里以他老师苏格拉底的名誉讲述了这个比喻,说有一个山洞,里面的人从小就被捆住了身体,他们只能看到洞穴里的一面岩石墙壁,在他们身后有一堵矮墙,矮墙的后面有一束火把,在火把和矮墙之间,有人拿着各种木偶和道具进行表演,把影像投到那些人面前的墙壁上,就和皮影戏一样,洞穴里的人从小到大只能看见这些东西,就理所应当的认为这些东西都是真实的,世界就是他们眼前看到的这些。

如果有一个人机缘巧合之下挣脱了束缚,找到了洞穴以外的世界,一开始他的眼睛因为适应了洞穴里边的黑暗而不能接受外面的光明,眼睛会刺痛甚至短暂的失明,他因此会感到恐惧甚至愤怒。

但是他经过了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以后,他便能看见外面的山川、湖泊、森林、草地,他的认知就会上一个新的层次,达到新的高度,这时他就再也不想回到洞穴,像以前一样做一个洞穴人了。

那么问题来了,出了洞穴的人究竟要不要回到洞穴,告诉洞穴里面的人世界的真相?

如果这个人回到洞穴里面,并告诉他们外面是什么样子,并且试图说服他们挣脱束缚去洞穴外面,洞穴里的人会有什么反应?

他们不会感激你,还会觉得你疯了。我们的洞穴就是一个美丽而真实的世界,外面怎么会还有一个真实的世界?

他们宁愿被捆着,看着墙壁上虚幻的投影,也不愿意去探索洞穴外面那个他们智力认知理解不了的世界。

其实那个出了洞穴又回到洞穴试图说服其他人的先觉者,就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试图叫醒雅典人,这个事情惹怒了当时愚昧无知的雅典人,最终他试图叫醒的人用他们的无知吞噬了苏格拉底的生命。

苏格拉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孤身一人舌战群儒,为自己做无罪辩护时,陪审团明确告诉苏格拉底,只要你不再辩论,只要你不在教学生,你答应这两点,我们就无罪释放你,既往不咎。

就是说,你可以去洞穴外面,但是你不要回来告诉洞穴里面的人,洞穴外面是什么样子。但苏格拉底追求真理不屈服的精神让他没有选择沉默,最终被他试图叫醒的人吞噬了他的生命。

打碎自己,重获新生,不那么拧巴了。

也许是因为从小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什么都要做到尽善尽美,这样才能拿好的成绩获得家人的认可。

所以,很多时候都以非常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生活到工作到感情,都是如此。可一旦出现意外不可控,就有点不知所措,可以说是无法接受没法掌控局面的自己。

冷静下来想想,是自己的弦绷太紧了。要学会允许一切的发生,其实你可以出错你可以做得不那么完美你可以有瑕疵,这依旧还是你。再碰到意外的局面发生时,就不会惊慌失措了,只要你自己觉得舒服,没人会责怪你。

但若你执拗地认为自己为什么会搞砸,一直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时,你就会变得不舒服,不舒服的情绪下做出的选择和举措会带给他人更大的不舒服,这个怪圈就越来越大,大到一个你更加无法掌控且无法改变的局面了。

而如果独立的非常冷静的去接受去面对去解决,相信自己你也会做的很好的。

这一年多的时间,感觉到自己是不断的发现人性和弱点,不断的去剖析自己完善自己,以求获得成长。这个过程非常的痛苦,总要自己亲手去打碎自己,让自己走出安全区,才会变得清醒。

试着打造一个新的安全区,不再去给自己设限建造心理模型,只是感受时间一秒一秒的滑过,世间的一切都一幕一幕滑过,放轻松的去看待,内心就会变得自在了。

没有概念、没有希望、没有梦想、没有信仰、没有安全感,去掉那些枷锁,不再建造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心理模型,反正生活在继续,只是觉知着这一切的发生就是非常舒服的状态。

成年人的崩溃和无奈,大概是从生活的窘迫和压力中开始的。

生活吝啬赋予人们长久的平静,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