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从广东揭阳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的配位化学家陈小明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833 字 4个月前

院士出生地

陈小明院士,1961年10月5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市。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北与梅州市接壤,南濒南海,西与汕尾市相连,东北与潮州市毗邻,东与汕头市交界,是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历来是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

揭阳是粤东古邑,史载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和广东最古老的县份之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戍所于五岭之一的揭阳岭,后设置揭阳县,隶南海郡。

此后,揭阳历经朝代变迁,行政区划不断调整,直到1991年12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揭阳县建制,设立揭阳市(地级)。

揭阳市人口以汉族为主,有壮、苗、侗、瑶、土家、哈萨克、黎、布依、回、土、彝、畲、傣、蒙古等38个少数民族。

揭阳境内居民主要是潮、客两众,民俗风情独特,富有浓郁的潮汕文化特色。

揭阳拥有众多历史建筑和古迹,如揭阳学宫、进贤门、揭阳城隍庙等。

揭阳学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是古代祭祀孔子、培养揭阳学子的最高学府,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被誉为“岭东古建筑的明珠”。

进贤门始建于明朝天启元年,正面朝东,因通抵学宫,取增进进贤士之意而得名。

揭阳城隍庙是目前广东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传统形制及工艺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城隍庙古建筑。

出生地解码

陈小明院士的出生地,广东省揭阳市,对他的成长和学术生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种文化氛围为陈小明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使他从小就能够接触到多元的文化知识。

揭阳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对陈小明的性格形成和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揭阳市虽然是一个地级市,但在教育资源上并不逊色。

陈小明能够在中山大学接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广东省较为均衡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第一课堂。

陈小明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他早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选择可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长大,家庭教育很可能注重文化传承和学术追求。

尽管出生地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个人的努力和才能是决定性因素。陈小明能够在化学领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勤奋和智慧。

总的来说,揭阳市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教育资源,为陈小明院士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他的家庭教育和个人努力则是他能够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关键因素。

院士求学之路

1977年,通过考试,陈小明进入附近渔湖中学就读。

1978年,参加高考,因填报志愿不合理,并且又没填服从分配而落榜。

1983年,陈小明从中山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86年,从中山大学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92年,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导师麦松威教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陈小明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1978年高考因志愿问题落榜,但他没有放弃,继续努力备考。

这种经历让他在日后的科研生涯中,面对研究条件艰苦、经费不足、实验困难等诸多挑战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不轻易被困难打倒。

例如,刚回到中山大学工作时,研究条件很差,缺乏仪器、经费和研究基础,但他依然坚持下来,组建团队和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经历过落榜以及后续通过选拔进入揭阳一中学习,这种竞争和选拔的过程激发了他的进取意识,让他明白只有不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种进取意识贯穿了他的整个学术生涯,促使他不断追求学术上的突破和进步。

中山大学化学专业的学习为他提供了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和系统的学术训练,让他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为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山大学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优秀的师资力量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他接触到了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培养了他的学术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学习经历让他接触到了更国际化的学术环境和先进的研究理念,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

与国际上优秀的学者交流和合作,使他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化学研究,为他在国际上开展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香港中文大学,他师从麦松威教授,在导师的指导下,他的研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