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书免礼。”
“谢陛下。”
“陈尚书,今日前来,所为何事啊?”李隆基虽然对陈尚书的来由十分地清楚,但是还要客气地问一下。
“回陛下,臣今日前来,为的是科举改革一事。”陈尚书和李隆基一来一往,各自走了一番程序。
李隆基微微后仰,问道:“陈尚书可是觉得科举改变,是有不妥吗?”
“陛下圣明,臣认为此次科举之改,是为上上策。不仅改去了恩荫之制,还为陛下选举更多人才,何来不妥之说?”
“那今日所为何事?可是此次改动有所瑕疵?”李隆基不解地问道。
“臣认为不算是瑕疵,但是陛下可否考虑过一件事?”陈尚书慢慢说道。
“何事?”
“陛下,七月的秋闱已然临近,已有不少的考生正在准备。其中就有不少的学子,已是准备好了要投的行卷,就准备在入京后,寻一位大人换取举荐。”陈尚书开始解释。
“若是现在贸然废除行卷一制,岂不是使得今年科举损失才子?”
李隆基说道:“朕知道。”
“那臣恳请陛下,暂缓科举改革去除行卷一事,待到此次春闱之后,在重新使用此策,臣认为也未尝不可啊。”陈尚书心中一喜,觉得有戏。、
但是李隆基接下来的一句话,就像是给他泼了一碰冷水:
“但是朕今年有定康侯了,”李隆基如此说道,“多少年来的难事顽疾,都是经由定康侯之手得到了妥善处理。”
“他也准备参加明年的春闱,试问与他同年科举之人,无他本事的,只能依靠行卷来入榜者,朕要来又有何用?若是有定康侯一般才华的,科举又何必需要行卷?”
陈尚书却说道:“陛下,定康侯届时科举,也是需要人进行举荐的。若是陛下求贤若渴,应当暂且保留行卷,这样定康侯入朝为陛下办事,也算是板上钉钉了。”
“朕倒是知道太常寺的王乐丞与兵部的高主事,是由他进行举荐的。试问陈尚书,一个能达到举荐他人地步的,还需要他人举荐吗?”李隆基问道。
“朕甚至敢下诏,让明年黄榜上,只有定康侯一个人的名字。朕甚至愿意现在就直接举办一次殿试,当着朝中百官的面,钦点他为太子少师。”
陈尚书哑然,确实,像是定康侯这般的人物,咱们的皇帝陛下大可以直接让他当官。但是为了名正言顺,他愿意等到明年二月,可以说,这已经算是十分理智了。
“朕有定康侯,可抵百万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