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文明漫长的农耕历史中,肉类的获取由来就相当不易。
古代耕地亩产常在三百至四百斤粮食左右。
秦汉时期的亩产更是只有两百斤左右。
到后来出现两季稻,在水土光热都符合条件的上等良田,一年两季亩产加在一起可达六百至七百斤。
而要将粮食转化成肉类,粮食的消耗量将会激增。
古代的土猪少有经过专门育种,养殖周期常在一年左右才能出栏。
而猪生长所需的营养消耗比人要大的多。
即便用大量的猪草、麸糠来抵消部分粮食消耗,也仍然少不了用粮食来弥补猪所需的营养缺口。
给予猪的营养过少,那猪就难以长肉,想要出栏所需的时间可就不止一年了。
(出栏是指综合考虑牲畜的养殖成本与快速生长周期达到最大收益的大致时限。)
古代土猪出栏体重通常在一百五十斤左右,在掺杂猪草、麸糠的情况下,一年消耗粮食约在四百斤左右。
(现代普通商品猪出栏体重通常在两百四十斤。)
按照一亩地产四百斤粮食,想要产四百斤土猪肉便需要足足三亩耕地一年的粮食产量。
牛的生长周期更慢,料肉消耗比更高,生产四百斤牛肉更是需要七至八亩地一年的产出。
鸡的养殖代价相对低一些,生产四百斤鸡肉需要粮食八百斤,约两亩地。
中国的人均耕地本就少,要保住庞大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能够匀出来养殖牲畜的耕地自然就不多。
在人口还不算多的时候,打猎、捕捞还能成为主要的肉类来源。
随着时间迁移,人口增多,自然资源减少,肉类获取还是得靠养殖来大量获取。
所以肉蛋奶对于古代的百姓来说尤为珍贵。
普通百姓家庭一年到头,得等到过年宰杀牲口的时候才能吃上几顿肉。
多数肉还得卖了补贴家用。
而肉类提供的蛋白质对人体骨骼发育与肌肉生长至关重要。
如果过分缺少蛋白质的补充,可能会使原本能长到一米八大高个的基因,最终却只能长到一米六甚至一米五。
不仅是身高极受影响,肌肉力量也明显不如肉类补充充裕的同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