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旁敲侧击

苏晓刚家境不比我们好到哪去,特别是在他爸爸意外死亡之后。

虽然得到赔偿,但那不是他们家找律师的功劳,而是以律师出面为幌子,是苏天剑看在苏云飞跟他是本家弟兄的情份上,在背后出谋划策。要不然,民告官怎么可能赢得了。

至少,在东海市凭他妈妈谢和平想打一场行政输送官司异想天开,不经之谈。

民不跟官斗,几千年来是传统。说到底,来自上层建筑给底层灌输的这一套民不跟官斗的传统观念,正是为官者的愚民策略中的一部分。底层人,总喜欢听之任之怪不得别人束缚。

要怪,就怪他们愚昧无知,不爱主动付出,喜欢被动接受的安稳生活氛围,成为底层人的生活惯类。

现在,苏晓刚展现别人面前的,应该是苏晓刚长期以往的性格内向所致。

不爱讲话,是一个人自我表达能力的缺失。也不回避外来因素对他的影响,逐渐发展为对外界环境的冷淡。对弱势群体来说,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少说多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死读圣贤书。

没能力左右别人,也不想被别人左右,只有选择回避或者远离。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可能你们不会理解。只要你没有将地址记错,二百零八号的苏晓刚就是我堂弟苏晓刚,在我们的居委会没第三个苏晓刚。"

"不对,姚欣怡留下苏晓刚不是她认出苏晓刚曾经是她付出初吻的同学,或者说是苏晓刚认出姚欣怡是他的初恋情人。而是姚欣怡急需要一个全天候驾驶员,看苏晓刚仪表堂堂,姚欣怡借题发挥而已。

好像听谢晓梅说,姚欣怡见到苏晓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才聘用苏晓刚。你说他因为别人的不待见从而养成性格内向,这种情况或许有,但在苏晓刚身上好像不是性格内向这么简单。

见到曾经熟悉的人像失去记忆一样的视若旁人,也可以理解。见到姚欣怡他依然如故,这就有点过分了吧?以我看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其他原因。"薛峰在抛砖引玉,想刨根问底,从苏筱羽嘴里了解克利集团公司的苏晓刚,是不是曾经的苏晓刚。

如果是,他为什么见到姚欣怡假装不认识?见到郑海鹏假装不认识情有可原,情敌嘛,可以理解。不认识姚欣怡,真的让人匪夷所思,难以共频。但是,薛峰并不知道苏筱羽对自己的堂弟苏晓刚底细了解很少。

她只知道苏云飞意外死亡那几天奔丧的人人来人往,她是因为那一次刚好休年假在家。作为爸爸妈妈派出去的代表,去参加了苏云飞葬礼祭奠是家族多年以来的民风民俗,地方传统。

所以,她能认出苏晓刚,而苏晓刚则不认识她这位堂姐,仅限于此。

"你说的情况我还真的无可奉告,要不,等以后有机会我问问苏晓刚是怎么回事。噢,对了,去年我是在凯达尔市的大使馆任职,他给我手机号码是要我打听一九八八年四月十五日去东海市和尚庙旅游的外国旅游团。

你不问这事我差点忘了,苏晓刚姐姐就是在这一天被这个旅游团的一对外国夫妻领养了。你说他在国内都没查到,让我在国外网站查找大海捞针啦!

没有具体是那个国家的旅游团,更没有收养人的名和姓,难度确实有!好在信息时代,他能提供准确时间,我想找起来也不难。怕就怕收养她的人隐瞒事实真相,那就不好说了。"

苏筱羽对薛峰问的问题突然感兴趣,话匣打开,有些刹不住车。不过苏筱羽这样的人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定律很好,对任何突发情况应急处理能力较强。

特别是言语表达这方面,她能做到把持得当,掌握有度,恰到好处。

薛峰也想起苏晓刚曾经为找到姐姐咨询过他应该怎么找,经过哪些渠道。

去和尚庙调查1988年4月15日这一天,来旅游的所有外事旅游团,就是薛峰给苏晓刚指出的寻找捷径。后来,因为姚欣怡要带他回凯达尔市见她爸爸妈妈,苏晓刚将这件事给耽搁了。"

“对呀!在没见到你之前,苏晓刚咨询过我,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不了了之。难道,是苏晓刚主动放弃了?"

"不可能,我堂弟委托我在国外多注意这方面消息。他如果不在乎干嘛还要拜托我啊?明知道我在国外比他在国内寻找起来更麻烦。如果双方相向而行的话,那就容易得多了。

比如,她姐姐去东海市寻根,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他当时要求我多注意这方面消息,我还真有点渺茫。不过,也不是没有可能。以前有过这方面先例,被国外收养的孤儿有时候向大使馆求助。

真的让我碰到,也算是我堂弟有先见之明。"苏筱羽继续将话题放在苏晓刚姐姐身上,而薛峰听得心猿意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