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婕和刘供奉等人都是一脸这也行的表情。
只有马良脸上保持着一定平静,因为这种操作在买办集团来说太正常不过了。
整个国府压根就没有几个重视自己军工业的人,都指望靠买来解决问题,顺便大家一起吃吃回扣。
网络上不是有个说法吗!
民国时期的军工生产能力,连呆清末期都不如。
呆清末期还能自己造军舰,大口径火炮,涵盖75毫米山炮至230毫米后装线膛炮等多种型号的大炮。
最辉煌的是在1905年,呆清的江南制造总局成功仿制出305毫米阿姆斯特朗12英寸重炮。
此炮重达58.5吨,能发射800磅炮弹至12公里,近战可穿透480毫米铁甲,每门耗资8万两白银,共造70门。
而造就了无数大师的“黄金十年”,却在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军事工业上并没有太大的建树,甚至无法量产自己的身管火炮。
然而建设新式军工厂,投资数以亿计的大洋,还需数年方见成效,这对买办政府来而言,不如用钱买来的简单直接。
国军号称最精锐的德械师的火力配置上甚至是比不上北洋时期的北洋六镇的火力。
当然,账不能这么简单的算。
呆清时期的火炮技术指标,如射程,精度,炮身寿命等指标上,肯定比不上几十年后的民国时期的火炮标准。
也就是说民国要造呆清时期能造的各种火炮还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问题是,呆清时期造能造的火炮还能追的上国际先进水平,排名并不是特别靠后,属于列强后面的吊车尾。
而到了民国时期,干脆就退化到连尾灯都看不见了,身管火炮的制造技术直接就失传了。
整个抗战期间,国府仅仅生产的身管火炮数量总计4门20毫米高炮和94门37毫米平射炮,其余皆是迫击炮。
现在这些千辛万苦运回到后方的机床大多数只能在地上生锈,少部分则用来造最低端的农具。
等众人消化了这个冷的有些过分冷笑话后,许文清接着讲道:
“在没办法拿到国防订单的情况下,为了养活手下这么多的技术工人,没办法,我只能另辟蹊径,用这些进口的机床来生产农具。”